近期,新疆塔城地區如畫般的自然美景正緩緩鋪展。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這里成為農業發展的“寶地”。科技日報記者來到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塔城分院(以下簡稱“塔城分院”)時,塔城分院副院長王志剛正忙碌于農田間,只見他前腳剛離開草莓大棚,便又趕赴蘋果園工作。
2019年3月,塔城分院成立,成為全國首個省級農科院援疆分院,這是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黨組落實遼寧省委、省政府援疆戰略部署的開創性舉措。2022年12月,時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草莓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王志剛,被任命為塔城分院副院長,正式開啟援疆之路。
“作為一名黨員,我肩負黨組織的信任和重托,力爭把最好的技術帶到新疆,讓科技的種子在新疆大地開花結果,為民造福。”王志剛說。
王志剛一到塔城,便四處走訪。他發現,塔城地區及周邊雖然種植草莓,但普遍存在種苗移栽成活率低、產量不穩定、口感差異大等問題。
“原因在于種源,這里沒有育苗基地,外來的品種差異很大,容易‘水土不服’。”對此,王志剛在遼寧省援疆項目支持下,從沈陽帶回一批草莓新品種脫毒原種,開始嘗試本地化育苗。
在遼塔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溫室大棚內,王志剛和同事們加班加點安裝栽培設備。為了防止土壤中攜帶的病菌,草莓原種采取了基質栽培模式。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批新品種種苗成功繁育,并很快結滿了鮮紅的果實,一舉填補本地技術空白。
示范基地有了草莓脫毒苗的消息很快在農戶中傳開,但也有人擔心新技術的實際效果。“大家有疑慮,我們就用實際行動打消疑慮。”王志剛說,示范基地邀請農戶參觀,還向他們免費發放草莓原種,并提供全程跟蹤服務。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團結農場,不少種植老品種的農戶,如今靠草莓新品種優質種苗增收致富。團結農場職工魯緒彬告訴記者,去年底至今,他家5個草莓棚喜獲豐收,總收入近13萬元。
“得益于新品種的優質特性和農業專家們的精細化服務,草莓種植已經在塔城地區和兵團第八師、第九師快速增長。”王志剛說,下一步將繼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延伸產業鏈,讓草莓產業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如何將優勢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這是王志剛一直探索的課題。
“黨員就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敢想敢干。”王志剛說,在經過充分調研后,他們發現了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領域——食用菌。塔城地區及周邊區域農作物秸稈、牲畜糞便資源十分豐富,這些都是很好的基質原材料,而且成本非常低,適合大規模食用菌種植。
“我們根據當地原料特點,改進了基質配方和生產工藝,同時組織食用菌專家到企業開展常態化技術指導,隨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各項問題。”王志剛說。
新疆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龍介紹,目前企業有62座現代化雙孢菇大棚,日產量8至10噸,產品直達烏魯木齊市一級批發市場,并遠銷安徽等地。今年下半年,企業還將新建菇棚70座,通過新增就業崗位、入股分紅等方式,增加當地村民收入,有力帶動經濟發展。
最近,王志剛又牽頭引進了珊瑚猴頭菇,這個新品種的價格是雙孢菇售價的2倍,且市場供不應求,發展潛力巨大。
此外,塔城地區的蘋果產業也迎來發展新契機。
“塔城地區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爽,是優質的果樹種植基地。”王志剛說,針對塔城地區原有蘋果品種不耐儲存的缺點,塔城分院累計引進20多個抗寒果樹品種進行試驗,最終篩選出3個品種進行示范推廣。
據統計,截至2024年,在王志剛等援疆專家的努力下,塔城分院已累計引進玉米、棉花的新組合、新品種1100多個,園藝品種53個,發放果樹種苗19.7萬棵。“十四五”援疆項目完成后,預計新建和服務各類果蔬生產面積超過1萬畝,新增產值超過2億元。
今年初,王志剛被任命為塔城地區農科所所長,他將統籌兩個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快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將繼續扎根基層一線,為新疆現代化農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王志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