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正值茯苓豐產豐收旺季。走進景谷鎮(zhèn)茶苑社區(qū)的茯苓加工基地,一摞摞茯苓堆成小山,空氣中彌漫著藥材的清香。一群“銀發(fā)”工人正忙碌地進行著茯苓的削皮工作,他們各自在流水線上操作得心應手,動作嫻熟而有序。
“這個活計不辛苦而且在家附近,一天能有60-80元的收入。”茶苑社區(qū)的村民楊云芬今年已經70歲高齡,但身體依然硬朗。茯苓的削皮工作既能增加一筆收入,又充實了她的晚年生活。
茯苓收購點負責人劉波介紹,茯苓收購點于去年投資30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目前茯苓收購價格為每公斤6.5元,周邊村的農戶到這里售賣茯苓,每天可以收購1噸左右茯苓,全年預計收購茯苓50多噸。同時可以幫助30多戶‘銀發(fā)’老年人就近務工創(chuàng)收,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
為解決各村茯苓銷售路途遙遠、銷路難的問題,景谷鎮(zhèn)黨委、政府將茯苓收購點設在了交通便利的茶苑社區(qū)居民委員會附近。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且種植茯苓農戶相對集中。縮短了茯苓從田間到市場的距離,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收購效率,更是方便了農戶的銷售。茯苓運送到這里售賣,收購人員有序對茯苓進行篩選、過磅、定級、定價、兌現(xiàn),一袋袋的茯苓,立馬變成一張張、一沓沓增收致富的“票子”。“我家今年種了7畝的茯苓,產量在3噸左右,按照市場價6.5元每公斤算,產值可達2萬元左右。”茯苓種植戶王宇笑容滿面地說。
景谷鎮(zhèn)位于普洱市景谷縣縣城北部,平均海拔1759米,年均氣溫17.5℃,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81%,依托此優(yōu)勢,景谷鎮(zhèn)的茯苓產業(yè)成為景谷縣發(fā)展“林下經濟”的代表之一。近年來,景谷縣始終立足資源稟賦,做活“林下”文章,大力發(fā)展茯苓等林下中藥材種植產業(yè),促進鄉(xiāng)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據(jù)悉,2024年景谷縣種植茯苓1.6萬畝,預計產值2.3億元,棕褐色的“土疙瘩”成為帶動村民們增收的“金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