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縣立足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食用菌種植技術,通過菌種研發、菌種制備、林下種植等方式,強化食用菌產業鏈條式發展,如今食用菌生產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走進大通縣實驗林場業壩灘育苗基地,大棚內平菇鮮嫩肥碩,肉質飽滿,長勢喜人。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冬季天氣寒冷、濕度低,棚內溫度低于零度,在極寒干冷條件下還能培育出第四茬平菇,這是大通縣實驗林場幾年來菌種不斷研發、改進的成果。
近年來,大通縣采用“科研團隊+農機服務部門+經營主體”的協作模式,不斷探索菌種采集、培育、提純,已完成多菌種的人工馴化。同時,大通縣實驗林場通過與青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展技術合作,在專家的指導下,引進技術設備,在斜溝鄉業壩臺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現有大型食用菌常溫滅菌柜一臺。反燒式鍋爐1臺,菌種車間3間120平方米。液化菌種培養搖床2個,50L液體發酵罐1個,超凈工作臺4個,鋼架大棚10座,玻纖管大棚35座等各項菌種研發設備,先進的科研設備為食用菌菌種繁育奠定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大通縣實驗林場工作人員王靜對記者說,通過與青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展技術合作,林場技術人員熟練掌握了菌種制備、生產和種植技術,邀請專家開展林下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培訓人員120人次。
2022年,大通縣利用林地資源,先后在林下實驗種植羊肚菌、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等食用菌,經過三年的時間,羊肚菌、大球蓋菇已成功馴化。并將羊肚菌作為特色品牌持續打造,通過引進農業公司,改造設施溫棚發展羊肚菌種植,推動羊肚菌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集菌種培植、營養袋研制、成菌種植、技術推廣、商品菌加工及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至此羊肚菌的產量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縣實驗林場工作人員王靜告訴記者,2023年通過實施“野生羊肚菌馴化繁育”課題,馴化培育出一種大通地區野生羊肚菌品種,具有耐受低溫、子實體大的特點,具有開發價值。同時收集、培育、提純羊肚菌栽培品種八種,建立了首個國有林場林下羊肚菌品種資源庫。2024 年,大球蓋菇種植通過三年實驗,取得新進展。在斜溝鄉業壩臺建設林下大球蓋菇種植基地20 畝,出菇情況良好。
今年9月,在大通縣國粹中藏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大棚內,首批金耳菌成熟進入采摘期,不僅豐富了全縣特色農產品種類,還帶動了周邊的種植戶進行產業化種植,為農民開辟出一條新的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大通縣實驗林場工作人員王靜說,今后,林場計劃利用業壩臺生產基地,實施工廠化食用菌菌種生產,建設無菌食用菌實驗室,提升菌種研發和制備的生產能力,開展林下羊肚菌、大球蓋菇的食用菌規?;N植,為今后形成“統一制種,分散出菇”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優質菌種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