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宕昌縣阿塢鎮西迭村食用菌產業園大棚內,只見一串串懸掛著的菌棒上,一朵朵肥嫩的黑、白木耳競相綻放、長勢喜人,村民正在忙著采收、分揀、裝箱、搬運。
“大家采摘木耳的時候要采大留小,注意不要將幼芽帶下來。”在鎮人大主席安蕓的指導下,村民們穿梭于菌棒之間,她們身手敏捷,采摘、搬運、晾曬木耳,動作一氣呵成,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木耳的種植、采收、晾干等過程都由當地村民完成,該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有效推動了農村閑散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群眾不出村也能鼓起“錢袋子”。
“在家門口的食用菌產業園務工,既能照顧老人、孫子,還能掙錢補貼家用,每年有20000多元的收入,我很滿足!”阿塢鎮村民楊文俊笑著說。
讓阿塢木耳品牌更響亮。“質量是打造羌寨云耳品牌的第一要素。”多年的種植經驗,讓園區負責人奐斌對食用菌產業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年,食用菌種植基地示范推廣高光效陽光樹形、精細化菌棒管理、智能化節水噴灌等先進技術,持續提高木耳質量,實施食用菌產業園鞏固提升項目,維修加固食用菌種植大棚40座,更換大棚膜23200平方米,遮陽網23000平方米,卷膜器80個,更換卷膜桿200米。培育試種稀有品種羊肚菌、白玉木耳獲得成功,打響了“羌寨云耳”品牌,實現了豐產穩產富民。
“今年我們的木耳種植基地試種面積11畝,投放菌捧40萬個,一年可以收一季,一季能采4到5茬,每畝能產干木耳3600多斤,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一斤賣40至50元,特別是白木耳一斤能賣到80元。”安蕓介紹道,“明年我們計劃擴大白木耳、羊肚菌種植規模,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更多的脫貧戶、監測戶加入其中,讓食用菌種植成為農戶新的增收渠道。”
電商營銷,打造品牌。近年來,阿塢鎮立足本地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農業合作社牽頭,盤活農村勞動力與閑置土地資源,努力推動設施農業、訂單農業發展。充分利用原有“羌寨云耳”市場認可度,做好木耳生產、分級包裝、產品加工,廢棄菌棒循環利用等產業鏈條發展,實現村級集體創收、經營主體盈利、持續帶動產業升級、群眾增收。
鄉村振興依靠產業,盤活資產“抱團發展”。阿塢鎮黨委書記符岳存介紹:我鎮按照黨建引領幫扶產業“四個一批”發展思路,不斷探索村集體與其他經營主體合作的富民強村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新模式,解決食用菌產業在土地流轉、技術、管理、政策方面的難題。引進江斌中藥材合作社與村集體共同經營管理產業園,全面盤活閑置資源,今年已投放木耳菌棒40萬棒,年產量達16噸,實現年產值128萬元;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0個,季節性務工崗位40多個,人均創勞務收入6000元以上,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