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金華武義:菌菇朵朵綻放南疆


    【發布日期】:2024-05-10  【來源】:搜狐號
    【核心提示】:文章講述了兩位浙江武義的菇農朱立文和陳金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通過食用菌種植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朱立文在阿克蘇成功種植香菇并成立專業合作社,而陳金生則在烏什縣推廣黑木耳種植技術。他們不僅傳授技術,還通過合作社模式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戶的增收,對當地的扶貧工作做出了顯著貢獻。

    提起新疆阿克蘇,浙江人比較熟悉的是當地盛產冰糖心蘋果、紙皮核桃等優質農產品。隨著兩個武義菇農到來,天山南麓又興起食用菌產業——一個個大棚鑲嵌在挺拔的白楊樹之間,一根根菌棒孕育出朵朵菌菇,生發出成千上萬當地同胞脫貧致富的希望。

    這兩個武義菇農,就是朱立文和陳金生。

    “井岡山”

    見到朱立文時,他正在招呼客人。來自溫宿縣三角地批發市場的小謝,想看看接下來這茬香菇品質怎么樣、每天能供多少貨。

    朱立文原籍麗水,但早就把自己當成武義人——在武義種過菇,在武義縣城買了房,愛人孩子戶口遷到武義,每年過年都會從新疆回到武義。朱立文的香菇種植生涯也與其他武義“游牧”菇農并無二致——先后在長春、大慶、牡丹江種過香菇,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

    2007年,朱立文到新疆,起初是為了種水果,沒過多久他還是種起了香菇:因為交通不便,從外地銷到阿克蘇的香菇極少,在阿克蘇務工的四川人對香菇需求量大。

    種養香菇的第一年,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番的朱立文就遭遇當頭一棒。在香菇種植過程中,菌棒的菌絲發滿菌袋,色澤從白色轉為棕褐色時才能下到田里,這個過程叫作轉色。當正常該轉色的90天到來時,朱立文菌棒料表的色澤依然是白色。

    生平頭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朱立文急了,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菌種出了問題。他每天一遍又一遍跑去看菌棒,一天、兩天、三天……直到第130天,期盼已久的轉色終于來了。

    朱立文后來才琢磨明白,是南疆白天日照長、晚上發酵時間短,造成菌棒轉色慢。類似差異還有很多,比如因為海拔有1100多米,滅菌時間也不得不從原本的10個小時加長到20個小時;南疆氣候干燥,在武義敞開大棚就能保證濕度,在溫宿卻需要不斷地澆水……朱立文慢慢摸索,逐漸掌握適應本地氣候的種養技術。當年,朱立文種的5畝香菇甫一上市就被一搶而空,每公斤20元的售價遠高于武義6元的市場行情。

    前腳小謝剛走,后腳幾百公里外驅車而來的喀什莎車縣客戶——中石化新疆分公司派駐當地工作隊的汪隊長又來了。一名維族小伙與汪隊長同來,專門到這里觀摩學習技術,他們采購的香菇菌棒,將發放給當地貧困戶。

    朱立文2014年從阿克蘇轉戰溫宿,是因為受金華援疆指揮部的邀請。為幫助當地農戶開辟新的增收路子,指揮部引進食用菌技術推廣項目。聽說朱立文在阿克蘇已經種植成功,便邀請他過來負責這個項目。依托溫宿食用菌基地,朱立文成立專業合作社,吸引當地農戶加入。

    “起初沒人響應。當地政府、援疆指揮部和我們一起做工作,在基地干活的當地工人成為首批社員。 他們一邊領工資,一邊領種香菇,并由合作社統一回收銷售。”嘗到甜頭后,有的社員把家里養的牛、羊都賣了,夫妻倆一心一意種菇。目前合作社年加工食用菌菌棒40萬棒,共已扶持350戶農戶種植香菇、黑木耳平菇,2020年幫扶185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金華援疆指揮部工作人員說,朱立文是南疆最早種食用菌的人,他的生產基地就是南疆香菇種養的發源地,貨物從這里發出,技術從這里輻射。這里,就是南疆香菇的“井岡山”,為幫助當地群眾脫貧作出積極貢獻。

    摩托車

    從溫宿縣到烏什縣,沿途大多是戈壁灘。但行駛100多公里后,突然出現一片綠洲。烏什縣依麻木鎮托萬克麥蓋提村到了。陳金生就在這個村里。

    陳金生是武義縣三港鄉曳坑村人,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種菇,成了率先脫貧致富的種植大戶。2017年5月,浙江援疆指揮部啟動為期3年的“邊疆干旱地區果園套種黑木耳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項目,由省農科院牽頭引進黑木耳林下種植技術。武義縣科技局是省農科院的合作單位,特地選派食用菌種植經驗豐富的土專家陳金生,前往當地開展技術推廣。

    一大早,陳金生騎上摩托車來到托萬克麥蓋提村菌棒廠。本村女工阿依古麗·艾海提和工友正在用機械為香菇菌棒刺孔。陳金生走過去朝他們擺擺手說:“變黑的菌棒說明沒發好,不能要了,挑出來放一邊吧。”

    交代好工作任務,巡視了一遍兩座廠房里的上萬個香菇菌棒,陳金生又跨上摩托車。到烏什各鎮村看看種植戶的木耳香菇生長情況,及時開展技術指導,是他幾乎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內容。

    托萬克麥蓋提村是烏什縣建檔立卡貧困村。記得當年5月與省農科院專家一起來到烏什縣時,當地農民的貧困現狀讓陳金生感到震驚:因為栽培結構單一、土壤鹽堿化嚴重,糧食作物收成不好,林果品質不高,增收十分困難。“我想幫他們富起來!”陳金生就此下定決心,以農民技術員的身份留在烏什縣。

    當地人對陳金生和他的黑木耳菌棒都抱著狐疑的態度,陳金生就選了3戶貧困戶作試驗。當年冬天,首批生產的5個品種、6.2萬個菌棒,接種成活率達99%,畝產收入超萬元。

    新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干部局“訪惠聚”工作隊派駐在托萬克麥蓋提村。2019年,省農科院的項目已告一段落。陳金生本可以回到武義,繼續種他的香菇。但經不起工作隊的多次挽留,更考慮到還有不少農戶尚未脫貧,陳金生又留了下來。工作隊副隊長陳光說,陳金生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通,村民們有什么技術難題,他都會騎著摩托車隨叫隨到。3年來,他帶領9個村680個貧困戶從無到有種起黑木耳,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38歲的杰力力·托合提說,他原先是貧困戶,一年忙到頭種的小麥玉米最多賺一兩萬,現在他在菌棒廠上班,一個月有5000元的穩定收入,再加上家里種的食用菌,全家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烏什縣紀委副書記楊海濤原先是林草局副局長,與陳金生一起工作了兩年多。他說,當地人稱陳金生為“陳工”,短短三年內他以自己的技術改變了很多貧困戶的生活,和大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取得的扶貧成績有目共睹,大家打心里愛戴“陳工”、感激“陳工”。

    “我們”

    “我們在一起待過好幾個月!”同是在阿克蘇的武義菇農,朱立文和陳金生在溫宿縣有過交集,他們曾是“戰友”。

    初來乍到,沒有合適的場地,陳金生最初的食用菌適應性試驗,就在朱立文的合作社基地完成;沒有專門的碎料和滅菌設備,陳金生第一批送到烏什縣的菌棒也是在朱立文的合作社基地加工的。陳金生到援疆指揮部辦事、采買物料、協調浙江機器設備到烏什等事項,朱立文都會讓弟弟開車送他跑前跑后。

    朱立文說:“我和陳金生有這個技術條件,我們相互支持,共同為阿克蘇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當地農民的增收做點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采訪時,“我們”是陳金生的口頭禪。“我們烏什因為在天山腳下,濕潤多雨,更適宜發展黑木耳”“我們烏什有20多萬畝的核桃林,每年整枝產生大量的木料可用于制作菌棒……”說到陳金生,當地人也經常說“我們”。生活上的事陳金生盡量不麻煩農戶,但他們說:“陳工,你是我們自己人,客氣什么。”

    今年5月,按照陳金生提供的技術規范,當地又在托萬克麥蓋提村菌棒廠附近新建了占地4200多平方米的10個食用菌大棚。陳金生說,由于本地黑木耳市場趨向飽和,今年開始利用這些大棚指導貧困戶們學會管理和種植香菇、猴頭菇、靈芝等更多效益更好的新品種,讓大家的脫貧奔小康之路走得更穩、更堅實。

    然而,遠望天山,難抑思鄉之情。阿克蘇一家火鍋店把朱立文種的香菇,連菌棒一起展示在敞開的操作間,顧客稀奇:香菇原來是這樣長出來的。朱立文夫妻偶爾在那里吃飯,吃到好吃的飛餅,妻子說:下次帶女兒來這里吃一次……女兒目前在金華上初中,無法陪伴,夫妻倆總覺得對她有所虧欠。

    陳金生也經常沉默。走在成排的白楊樹下,有一次他對記者說:“真想跟你們一起回去。”有一次他說:“想念老母親了。”陳金生今年60歲,母親已經92歲……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陇县| 武宁县| 桂平市| 鹤庆县| 前郭尔| 栾城县| 弋阳县| 黄山市| 泗水县| 聊城市| 民权县| 江阴市| 阿拉尔市| 金昌市| 茶陵县| 马鞍山市| 邢台县| 青神县| 武强县| 赤壁市| 禄劝| 吴桥县| 富锦市| 邛崃市| 庆安县| 五寨县| 金堂县| 垣曲县| 白水县| 通城县| 永清县| 安新县| 彭阳县| 鄢陵县| 德保县| 内乡县| 古蔺县| 维西| 扎鲁特旗| 潼关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