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王鑫樺) 盛春時節,隨著氣溫回升,延慶區食用菌陸續進入了盛產期。村民趁著晴好天氣,抓緊采摘成熟飽滿的食用菌,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菌菇飄香,帶富一方,特色食用菌成鄉村“致富傘”,一朵小蘑菇帶動延慶區大產業,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近年來,延慶區深挖“菌”產業,放大“菌”優勢,立足資源稟賦優勢,深入探索村企合作模式,強化人才培育,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進一步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拓寬了群眾家門口的致富路。據介紹,2023年全區食用菌種植總面積540余畝、全年共使用菌棒約1350萬棒、年產1400余萬公斤、年產值8000余萬元。
專家技術指導 帶動農民致富
走進大莊科鄉漢家川河北村村集體食用菌種植基地,新建的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走進棚內,大棚內的赤松茸也“撐”起了一把把“小傘”,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東一簇、西一叢,長勢十分喜人,空氣中還彌漫著菌菇獨特的香味。
大莊科鄉漢家川河北村赤松茸采收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延慶區作為北京市的冷涼氣候地區,具有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優質的獨特優勢,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延慶區食用菌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技術人員充分利用部分園區、鄉鎮冬季閑置暖棚,聘請食用菌種植技術專家,引進種植技術,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
大莊科鄉漢家川河北村現場技術指導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羊肚菌對環境和土壤的要求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種植技術。2023年,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食用菌專家結合大莊科鄉地域氣候特點,為經濟薄弱村漢家川河北村提供了各種菌種、營養袋和栽培料,從菌種入地到出菇期采收,全程給予技術指導。通過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食用菌專家劉洋的幫扶,漢家川河北村2023年種植的特色食用菌帶動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
大莊科鄉漢家川河北村栗樹蘑種植技術指導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今年,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食用菌專家團隊將繼續為河北村引入特色食用菌新品種及配套的生產技術,力爭通過特色食用菌的種植使該村2024年度在削薄的基礎上創造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引進“新品種” 開辟“新道路”
技術引進帶來了可觀的農業效益,同時,延慶區還嘗試引入特色種植新品種,讓更多的食用菌品種“落戶”延慶,走出一條具有延慶特色的現代食用菌發展之路。
2023年,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從中國農科院引進了“金松茸”新品種在永寧鎮河灣村進行試種。因該品種發菌期較長,同時播種,可比紅色赤松茸晚出菇10天,正好填補了傳統紅色赤松茸潮間采收的空檔期。眼下,首茬新品種“金松茸”正值出菇期,目前技術人員正在對其產量、品質和生產周期等進行綜合測定,后期將結合延慶區不同地塊氣候、土壤等條件、市場銷售情況及村民意愿適度推廣種植。
“金松茸”新品種試種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延慶區珍珠泉鄉下水溝村通過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支持,引入了“黑木耳-赤松茸”聯作種植項目,建設了300平米春秋棚及配套晾曬、噴淋等設備設施,通過特色種植帶動村莊發展。
下水溝村黑木耳-赤松茸聯作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下水溝村赤松茸采收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在赤松茸開始采收的同時,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食用菌專家幫助村里引入了13000余棒的黑木耳,帶領村民開展設施吊袋栽培和林下栽培種植,并提供500余棒的栗樹蘑進行試種,豐富游客的采摘體驗,宣傳科普食用菌文化。
下水溝村吊袋黑木耳技術指導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黑木耳-赤松茸”聯作種植項目取得了初步成功,形成了科學完善的栽培模式和種植技術。目前作物的長勢良好,預計2024年下水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可增收5萬元以上,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就業問題,為珍珠泉鄉特色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多面衍生產業形成致富鏈條
在北京市永寧鎮河灣村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菌棒培養室內,一箱箱菌棒整齊擺放,負責人喬寶華介紹說:“菌棒一般主要成分是木屑,常溫常壓蒸16小時后,根據溫度的不同,一到兩個月就可以制成,這一間可以放將近3萬棒。”像這樣的菌棒培養室這里共有4個,后期新增的大型菌棒培養室正在建設中。
永寧鎮河灣村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菌棒培養室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據了解,永寧鎮河灣村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是一家以食用菌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2017年,基地引進了特色的食用菌品種和種植技術,在市場上取得了很好的反響,進而帶動了周邊鄉鎮建立特色食用菌種植基地。如今,這里生產的菌棒已銷售到延慶區6個鄉鎮。
“今年是種植特色食用菌發展的關鍵時期,目前是羊肚菌、赤松茸的首批采收期,也是其他特色食用菌菌棒發菌時期,去年種植面積在50畝左右,今年就發展到了100余畝,后期也會把更好的品種和栽培技術引入全區,最主要是可以把種植技術帶到偏遠山區,對經濟薄弱村增收起到促進作用。”延慶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劉洋說。
種植食用菌,菌棒是其中關鍵一環,也是種植成本中的“重頭戲”。基于延慶區食用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食用菌菌棒生產基地應運而生,目前培育了猴頭菇、榆黃菇、赤松茸等多種特色食用菌菌棒、菌種,實現了延慶區特色食用菌菌棒本地化生產和量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種植成本,出菇質量和產量也得到了保障。廢棄菌棒還是種植赤松茸的優質培養基質,綠色循環利用促進了延慶區食用菌種植產業的良性發展。
永寧鎮河灣村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我們基地通過銷售菌棒和成熟食用菌兩條路線來帶動收益。”喬寶華說,“后續我們還會引進更多的品種試種,來豐富食用菌市場需求。”此外,該基地還將挖掘食用菌文化內涵,發展食用菌采摘體驗、食用菌生產培訓、產業觀光等衍生產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經濟鏈條,有效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大幅提高農田地力,形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當地就業,為助力鄉村振興打牢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