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菌稻”輪作模式,實現改善土壤、一田多用、菌稻兩收等多重效益。分水鎮三槐村桐廬桑槐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基地,就采用“稻耳”輪作的模式栽培黑木耳,將“冬閑田”變成了“增收田”。
走進桐廬桑槐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基地的20多畝稻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整齊“列隊”,一個個菌棒上掛滿了肥嘟嘟的耳片。眼下正值春耳的采摘期,合作社的幾十位工人正在基地里熱火朝天地采摘木耳,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豐產豐收的喜人景象。“去年11月份開始采收第一批木耳,冬耳品質也比較好,開春以后,木耳大批生長了,持續到5月初左右結束。”桐廬桑槐黑木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諸小銘介紹。
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為了將基地發展壯大,2012年,他正式回鄉投身于農業生產。“剛開始對這個產業也不熟,后來去麗水考察學習,回來創辦了黑木耳專業合作社。”諸小銘介紹,合作社主要采用“稻耳”輪作的生產模式,每年水稻收割結束以后,在田里布下菌棒,將一部分“冬閑田”充分利用起來。
三槐村地處山區,村里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合作社正是利用了廢棄的桑枝條,以及基地種植的果樹枝條,作為黑木耳的栽培料。目前,一個菌棒可以采2斤左右鮮耳,可制成1.5~1.6兩左右干耳,按照今年的市場行情,一個菌棒正常產值在4.5~5元左右。“我們現在是屬于‘稻耳’輪作,種植糧食的時候可以產生一部分效益,‘冬閑田’利用起來,‘一田獲雙收’,可以有額外的效益,還是比較可觀的。”諸小銘說。
為提升黑木耳的產量和品質,合作社還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對黑木耳栽培技術進行改進和優化,努力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大棚栽培黑木耳技術還在摸索當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要大量的機器代替人工。我們現在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希望以后做得更好、更強,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當地老百姓共同富裕。”談及未來,諸小銘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