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彭文茂)時下,萬物茂盛。在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橋邊村的育興家庭農場,“全國最美林草科技推廣員”、芷江侗族自治縣林業局的專家楊世明正在向農場負責人楊化育講授“大球蓋菇”的培育知識和采摘注意事項。走近一看,只見一個個小土堆上長滿了紅棕色的“大球蓋菇”。
“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2020年,首次從浙江引進到懷化芷江試種。試種過程中,芷江侗族自治縣林業局技術人員結合本地實際,改良栽培技術和種植方法,使用無污染、沒有藥物殘留的毛竹碎屑和玉米棒作為培育基料,同時采用“煙熏法”等物理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確保產出的赤松茸為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不僅環保,還能致富。芷江作為糧食生產大縣,玉米種植面積也較為寬廣,僅橋邊村每年產出的玉米粒就有一百多萬斤,秋后的玉米棒子直接堆積成山,如進行焚燒,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種植戶也不知如何處理,該縣林業科研人員攻克難關,通過多次試驗,發現其發酵后,所含元素能對菌類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養分,這樣既解決了玉米棒子消耗的難題,又解決了赤松茸所需的培養基料。
芷江侗族自治縣林業局的林業專家楊世明告訴記者,他們僅用一年時間,從最初的200平米小實驗場所做到約5畝地的示范基地。同時,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發展模式,積極打造林下綠色經濟作物,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如今,基地赤松茸畝產達到8000斤左右,預計今年毛收入可超60萬元,赤松茸現在已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2022年,楊化育的家庭農場被選定為省級林業推廣項目—林下赤松茸栽培技術推廣項目示范基地,這也讓他鼓足了干勁,增強了信心。楊化育說,在林業科技人員的帶領下,2023年他開始大規模試種,今年初獲成效,純利潤達到30萬,明年他還將擴大規模繼續種植。
據悉,赤松茸的栽培,還給當地留守中老年和婦女帶來了增收新路子。目前,在農場務工婦女和中老年有40多名。“這些都是輕體力活,需要較好的細心和耐心,特別適合我們婦女們從事這項工作,我現在一個月能拿到近4000塊錢的收入”今年42歲的留守婦女楊子艷說。
“我們不僅要產量還要質量,當前我們正在馬尾松林、闊葉林、雷竹林、毛竹林、核桃林下做試點,下一步還將根據數據采集、實驗分析等結果,考慮搭配試種黃精、天麻等中藥材,多樣化利用好每一寸林下土地。”芷江縣林業部門負責人吳金華說。
近年來,該縣積極采用科技手段加大新引進林業經濟作物的推廣應用,目前,主導實施的碧根果、雷竹筍種植栽培技術均已獲得成功并逐步向全縣推廣,為芷江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