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鞭炮聲還沒有散盡,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洞山村的村民們已經在育菇大棚里緊張地勞動了。
在鳴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基地,機器轟鳴,數十名工人嫻熟地將菌棒進行套袋、下線、叉運、入箱、封閉。
“以前村里沒有產業,我們只能外出打工,自從村里開始種植食用菌,我把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也在大棚里干活,學到了技術,掙到了錢,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鳴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的工人張曉梅說。
張曉梅是土生土長的洞山村村民,這幾年不僅在食用菌基地干活掙錢,她還把自家11畝地流轉出來蓋了11個大棚種植香菇,每年可以收入30多萬元。
像張曉梅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僅洞山村,與合作社長期合作的種植戶就有32戶,季節合作農戶200多戶,這些農戶的人均年收入可達2萬到5萬元。
“食用菌種植簡單,村民們能很快上手,看著村民在家門口就有錢賺,我心里也特別高興。”鳴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桂春說,現在我們有很多合作的種植戶,他們不必費心菌棒培育,不必擔心種不活,不必愁銷路,只要勤勞肯干就一定有收獲。
鳴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經過17年的發展壯大,如今合作社有大棚300多個,年度香菇產量達1200萬斤,年產值2000多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洞山村的村民用智慧和汗水,把食用菌做成了大產業,把不起眼的小蘑菇,變成了鄉村振興的“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