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日前,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生物技術系教授班立桐,在田間地頭傾聽他的履職故事,了解他今年全國兩會即將帶來哪些提案內容。
作為一名食用菌栽培專家,多年來,班立桐立足天津,扎根薊州區出頭嶺鎮,將實驗室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靈菇、香菇等食用菌新品種移植到農業大棚里,并定期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幫助當地農民建立特色食用菌種植體系,并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2023年,鎮里的蘑菇種植情況良好,獲得了大豐收,每個種植大棚平均增收約1萬元,帶動了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
班立桐(右)在薊州出頭嶺鎮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不僅是在天津,去年,班立桐六次赴甘肅省武威市的天祝縣和古浪縣開展食用菌技術指導,推動試驗示范項目開展。他還隨全國政協的調研團赴黑龍江調研種糧補償機制問題。充分的調研考察,為他撰寫提案積累了大量素材資料。今年,他準備了兩項提案內容帶上全國兩會,一項是關于西部高海拔地區種植食用菌方面的建議,另一項是關于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方面的建議。
他介紹:“我們在甘肅省武威市做了很多食用菌產業方面的工作,發現當地地處高原,海拔在2600米-3000米左右,氣候正好與平原地區的食用菌生產發展形成一個錯位,適宜在每年的6月至9月種植蘑菇。而且,根據去年的市場價格來看,經濟效益可觀。所以我想建議,從政府層面上重視、支持西部地區的反季節食用菌生產,來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此外,他還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斷捋順體系調整中產生的一些新問題,從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政策支撐等多個方面進行細化和補充,這對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我認為,對于農業科技工作者來說,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就是要把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真正應用到田間地頭,變成高產、優質的農產品,并最終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把咱們的飯碗裝滿中國糧,是我們應該牢記的初心和使命。”班立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