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天平堰村村民廖理才種植的羊肚菌迎來大豐收。來自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大學、四川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共同組成測產調研組,對當地利用休漁期魚塘種植的羊肚菌進行現場測產。測產現場,專家和農技人員根據要求隨機選取了3塊代表性田地,通過實地測距、現場采收,測產結果為1180斤/畝,令人驚喜。
走進羊肚菌大棚,只見密密麻麻的羊肚菌長勢旺盛。“前段時間已經賣了不少,效益可觀!”2023年,廖理才首次嘗試利用自家魚塘進行羊肚菌種植。據介紹,在扣除菌種、人工、大棚等各項成本后,他還賺了不少。“羊肚菌每畝的種植成本約8000元/年,按長勢估算,畝產大概為800至1200斤,如果按照每斤50元的價格售賣,利潤可觀。”廖理才在去年嘗到了甜頭,今年再次嘗試。
利用魚塘種植羊肚菌的想法從何而來?中航安盟保險成都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炳銀介紹,他在開展水產保險業務期間發現,不少養殖戶受災都是因水質問題造成,“元兇”之一便是魚塘底泥難處理。2020年起,陳炳銀創新“魚菌輪作”模式,利用休漁期魚塘種植羊肚菌、大球蓋等品種,并通過開溝、增加營養袋等方式不斷調整試驗,提高種植效益,助農增收,從源頭減少魚病發生概率。截至目前,“魚菌輪作”模式已在新津、青白江、金堂等多個區縣得到推廣,發展面積達700余畝。
“羊肚菌種植畝產500至600斤屬較高水平,而利用魚塘種植羊肚菌產能優勢更為突出!”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姜鄰認為,該模式創新了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發展前景可觀。陳炳銀說:“今后將通過調整空氣土壤濕度、二氧化碳、土壤有機質等變量的方式,進一步增加羊肚菌產能,實現更高效益。也希望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將該技術大力推廣,培養一批會養魚、會種菌的農戶,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