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地球上最早的生物類群之一,也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800多年前,中國人最早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在林菇共育體系下,開啟了人類馴化大型菌菇的農耕文明
慶元縣,位于浙江省西南角的麗水市內,崇山峻嶺、深谷陡坡,森林覆蓋率高、降水量充沛,共同造就了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菌物資源的寶庫。
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意識到菌菇的妙處。《呂氏春秋》曾記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提出“一葷一素一菌菇”是21世紀人類最佳飲食結構。
截至目前,世界已發現可食用野生菌超2000種,由于它們營養豐富、維生素含量高,是素食與肉類之外最有效的補充。
在慶元,“無菇不成席”當地人對菌菇早已一往情深,進山種菇這一人工耕作方式。最早由南宋時期的慶元人發現、摸索與研究,此后在慶元流傳了800多年。
“剁花法”是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香菇方法,在森林中選擇合適的菇木砍倒后,在上面剁出刀痕,經過兩到三個冬季,菇木上就會長滿香菇。
“落斧憑手氣,輕重心里定”剁花是種香菇最核心、最神奇的環節,剁花香菇生長的原理。在于菇木剁花后,香菇孢子隨風飄散進菇木坎內萌發,并形成菌絲蔓延。當溫度、光照、濕度、氣候條件都達標后,才有可能長出香菇,好的剁花技術,能讓菌絲蔓延到整棵菇木上,使全樹長滿香菇,這種看似破壞樹木的行為,為何能在慶元持續800多年呢?
一方面,菇農間有著嚴格的砍伐制度,既注重砍老樹、留壯樹、護幼樹,也采用擇伐的方式砍密留疏,每年每畝山林平均砍5~6棵樹,每隔15年更換一次山場。
另一方面,香菇收集完畢后,菇木被殘留的菌絲漸漸腐爛,成為森林里最肥沃的養料,林孕育了菇,菇又反哺于林,林菇共育的和諧關系,在歲月流轉中綿延流長,由于香菇產業逐漸興盛,菇農數量逐漸增加,激發了和香菇有關的鄉風民俗的產生,挑香菇的扁擔,成為菇農在山林中最重要的防身利器,也造就了一整套香菇功夫,菇幫公所、菇業公會等民間組織陸續成立,全面保障菇農的人身安全與權益,成為其漂泊在外的主心骨。
慶元還有一座龐大的西洋殿,由菇農組織集資巨款,在光緒年間重建而成,每年農歷七月十六,一年一度的菇神大會在此舉辦,成為菇農行業交流、共訴情懷的重要時刻,也造就了慶元人獨一無二的香菇文化。
在當代,慶元實現了香菇栽培技術的三次迭代,從剁花法、段木法到代料法,形成一條完整的香菇種植技術演化鏈,改寫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如今,慶元香菇產業,早已完成了自動化、規模化的嘗試,菇農在菇棚外一鍵操作,便可讓棚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條件達標,營造出最適宜香菇生長的環境,讓香菇種植地從森林移進大棚里。
作為中國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慶元是呈現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窗口之一,也是“一個活的博物館”,慶元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已保存大型真菌標本2300多份,鑒定出398種大型真菌,其主要作用是保護生物多樣性,讓優秀農作物基因賦能農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傳承多年的香菇功夫已不再需要實戰,它們被搬進校園,成為學生們的健身課程。
林菇共育的奧秘延續了800余年,邁向新時代,慶元人承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農耕法則,用科技與現代化重塑微生物的價值,繼續闡述人與自然的農耕智慧。
CCTV-1 12:35檔《農耕探文明》持續播出,讓我們跟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探尋生生不息的中華農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