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與即墨,東西相隔千山萬水,卻因國家東西部協作而緊密相連。今年以來,兩地協作方主動作為,大膽探索,共同發展壯大食用菌(木耳)產業,將其作為助農增收的新途徑。通過這一新路子,有效激活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動能,開創了東西部產業協作的新局面。
自今年以來,文縣與即墨區緊密合作,聚焦產業振興。兩地成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協調解決各類重大事項。同時,兩地黨政主要領導召開聯席會議,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互赴協作方就產業扶貧、文化旅游、勞務服務等方面工作進行交流對接,推動協作事項落實見效。
為了實現食用菌(木耳)產業的快速發展,文縣選準了致富產業,依托當地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圍繞“調結構、優布局、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促增收”發展目標,通過外出考察、實地論證,綜合考慮交通、氣候、市場等要素,結合“8.12”暴洪災后重建,擇優在尚德鎮田家壩村選擇130畝災毀修復土地,利用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在全縣率先建成菌棒生產線和木耳大棚45座,輻射帶動鐵樓、劉家坪等8個鄉鎮因地制宜建成木耳基地11個。
為了激發協作新潛能,增強發展新動力,文縣和即墨攜手建成了食用菌(木耳)產業園,以東西部協作資金2474.63萬元為支持,統籌各方資源,實現了食用菌(木耳)工廠化、標準化種植。同時,通過“園區+基地+農戶”模式,在堡子壩、碧口等8個適宜種植黑木耳的鄉鎮成功發展“地擺式”種植基地9個,投放菌袋80萬袋,年產量近4萬斤;在橋頭鎮、尚德鎮各發展大棚種植基地1個,投放菌袋190萬袋,采摘干木耳10萬斤。
為了延鏈條促增收,還依托文縣即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精心打造集休閑旅游、觀光采摘、田園體驗、餐飲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樣板。今年以來,共接待游客5.5萬多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多萬元。
同時,文縣和即墨堅持變廢為寶提質效,創新模式促銷售。加速循環利用,對木耳尾料資源化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生產生物質燃料,年加工菌渣4萬噸,生產燃料顆粒3萬噸;充分利用菌渣豐富的活性物質,變廢為寶開發育苗基質,年處理菌渣2萬噸,生產育苗基質1.5萬噸。積極打造綠色品牌,利用東西部協作機遇,在線下平臺即墨農副產品直供體驗中心設立甘肅文縣特產展銷區,在線上平臺“即供商城”新開設文縣木耳品牌專區,實現多元化銷售。據悉,今年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推介活動33場次,銷售木耳8萬斤,銷售額280多萬元。
此外,兩地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培育增收新引擎。推動基層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鼓勵引導基層黨組織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以中心村(片區)黨組織為核心,探索發展“黨建+產業”新模式,按照村村聯建、村企聯建、資源共用、信息共享等方式,組建功能型木耳產業鏈黨組織12個,覆蓋16個村黨組織。
通過這些舉措,文縣的食用菌(木耳)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以東西部協作重點產業幫扶為契機,堅持把發展壯大食用菌(木耳)產業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充分發揮即墨農副產品直供體驗中心和“即供商城”作用,拓寬木耳銷售渠道,多渠道引導農戶大力發展食用菌,把“小木耳”做成了“大產業”,有效激活了群眾增收致富“新引擎”。
展望未來,將以文縣即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為依托,持續發揮東西部協作之力,推動食用菌(木耳)產業蓬勃發展,讓更多群眾通過這一產業實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