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首大學與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成的永順縣縣域大型真菌調查組在永順小溪鎮小溪村調查時,在一棵枯死的青岡櫟上發現了4株形如珊瑚的白色大型真菌。
該菌珊瑚狀分枝,叢枝再生出小枝,小枝下生密集刺,幼嫩新鮮時呈白色,老的表面顯淡黃色,其獨特的形狀引起了調查組的興趣。調查組初步判斷4株珊瑚狀真菌應為珊瑚狀猴頭菌,但珊瑚狀猴頭菌在湖南發現實屬罕見,大型真菌調查組隊員們當即拍照,并采集保存標本待回去進行進一步鑒定。
調查組高級工程師田永祥聯系了湖南省林科院劉麗娜博士進行確認,經鑒定,該標本應為珊瑚狀猴頭菌。吉首大學劉祝祥老師對標本進行了分子鑒定,再次確認標本為珊瑚狀猴頭菌。吉首大學科研人員介紹,在2016年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調查過程中就發現過珊瑚狀猴頭菌,并對該菌進行菌種分離和人工栽培,栽培技術在湖南宏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推廣,還聯合了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出版了《湖南省珊瑚猴頭菌栽培技術規程》湖南省地方標準。這次發現的珊瑚狀猴頭菌是第二次采集到野生珊瑚狀猴頭菌標本,豐富了栽培菌種來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珊瑚狀猴頭菌記載分布于東北、青藏及甘肅等地,湖南以前未見報道。珊瑚狀猴頭菌營養豐富,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8種,具有利五臟、滋補、助消化、主治神經衰弱、胃潰瘍等疾病,是一種優良食藥用真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此次發現不僅說明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珊瑚狀猴頭菌生長的良好環境,同時也反映出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為野生動植物、真菌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