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打造食用菌產業高標準試驗示范園,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還進一步增加了群眾和村集體經濟收入。”日前,濱北街道北宋新六村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多部門聚力推動,全村已建成香菇大棚種植基地,形成“菌瓜輪作”“菌菌輪作”高效種植模式,引領村集體經濟“大發展”。
近日,走進北宋新六村香菇大棚種植基地左側的“菌瓜輪作”實驗棚里,一股馥郁的瓜香撲鼻而來,一排排整齊的瓜架上藤繁葉茂,綠茵茵的瓜秧瓜葉遮不住累累碩果,這邊是綠紋的甜瓜,那邊是綠白色的羊角蜜,一個個長勢喜人,調皮可愛。在“菌菌輪作”大棚里,這邊風機呼呼作響,那邊水簾的水嘩嘩嘩流個不停,棚內的溫度計顯示不到25度,與室外的高溫形成顯明的對比,剛剛采摘的菌棒上星星點點點綴著幾個圓嘟嘟的小香菇,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樣,著實可愛。
去年12月,北宋新六村在利用村內閑置的學校舊址剛剛建成的大棚里上了第一批香菇菌棒,通過合理控制溫度、濕度以及通風等,各個環節都做到精細管理,促進香菇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經過探索嘗試,村民們逐漸掌握了香菇的生長習性,從香菇種植情況來看,收入比較可觀,呈現產銷兩旺的好勢頭。小小香菇,蹚出了村民的“致富路”。首批香菇生產結束。接下來,如何實現大棚循環利用,使生產效益最大化呢?這成了擺在駐村第一書記張波和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經過外出學習和向同行請教,在掌握了相關技術后,他們決定自主探索多元化種植模式發展大棚經濟,“菌瓜輪作”“菌菌輪作”模式的探索就是一個新的嘗試。
香菇的產菇期一般是6個月,原則上可以一年兩季香菇,但是夏季香菇養殖難度大,比起冬季養殖,溫度、濕度難控制,蟲害多,養殖風險大。經北宋新六村村兩委多方考察協商,為了實現大棚循環利用,保障菌棚基地原有的市場,1月份,通過考察市場,研究協商,決定在實驗棚試種瓜果(博陽六號和博陽九號),在2號棚進行夏季香菇養殖。
3月10日在惠民購買瓜苗,3月12日移栽棚內,實驗棚實用面積389.7平方,栽植瓜苗約1000棵(死亡10棵),增收3000余元。在2號棚的香菇,進了1萬個菌棒,針對夏季普通棚養香菇的難點:一是控制溫度、濕度。在大棚內安裝風機和水簾實現對溫度濕度的控制。另外加強巡察,仔細觀察菌棒的動態,及時做好調控。二是與冬天相比,棚內蟲害比較多,為了保證菌的質量,通過安裝熒光燈,在四周懸掛粘蟲板等措施做好治理。“為了實現菌棚輪作,提高大棚效益,在實驗棚試種了博陽六號和博陽九號,在2號棚養上了香菇,現在瓜已賣出一茬,1700元已經入帳。香菇已賣出3000多斤,每斤價格4元至4.5元,效益相當客觀。”北宋新六村第一書記張波高興地說。
“菌瓜輪作”“菌菌輪作”模式,序時而為、接茬利用,充分發揮了特色產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拓寬了村民的“致富路”。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立足實際,盤活轄區閑置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大棚經濟為主導,探索多元化種植模式,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投入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談到未來發展,駐村第一書記張波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