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氣候條件,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讓林下經濟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采摘后要蓋好,避免陽光直射,這個水土它沒有保水,如果受到陽光直射,它是長不出來的,哪怕長出來,效果也不是很好,必須要蓋好。”時下正值竹蓀采摘時期,走進中和鎮水維村竹蓀種植基地,技術人員正在指導務工群眾如何采收菌蛋、如何覆蓋,確保下一批竹蓀能夠繼續生長。樹蔭下的紅托竹蓀被松針覆蓋著,只見工人手拿樹枝撥開松針,一個個圓鼓鼓的菌蛋露出來,再仔細將翻開的地方重新用松針覆蓋,遇到已經“破殼而出”的竹蓀,用樹枝對準根部輕輕一撬,摘掉“黑帽子”,脫掉“紅鞋子”,捋順“白裙子”,一朵朵雪白的竹蓀被輕輕放進竹籃里。“他們教我們怎么采,主要是不要讓菌蛋受傷,采完了要蓋好,下次它還長。”中和鎮水維村村民楊燕說。
據了解,該基地的紅托竹蓀為試點種植項目,項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發展模式,由公司統一負責技術指導,竹蓀從種植到采收都有技術保障,試種的竹蓀產量比預計的要高,采摘周期可從9月到11月。項目的實施,既給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又提高了群眾的科學種植和管理能力,為下一步發展種植做好準備。“今年我們試種了108畝,產量是非常好,明年我們還要擴種642畝,總的我們要種750畝。”中和鎮水維村竹蓀種植基地技術員潘顯池說。
竹蓀種植,采取林循環套種模式,腐爛后的竹蓀培養料為樹林提供有機肥料,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態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等多方共贏。“我們水維村紅托竹蓀種植項目由省財政廳和省林業局投資,我們合作社主要負責管理、協調勞動、林地流轉等方面工作,銷售和技術由公司統一負責,項目的實施為我村提供每年9000多人次的就業機會,為群眾增加勞動收入達129萬余元。”中和鎮水維村主任韋仲欽說。近年來,三都縣以林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陸續發展竹蓀、茯苓、靈芝、食用菌等林下經濟產業,“喚醒”生態資源,實現“林下產業”的輻射推廣,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增收致富路正緩緩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