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廣東創新推廣分段栽培方式,助力山珍美味走出深山


    【發布日期】:2022-06-07  【來源】:南方日報
    【核心提示】:雨水豐沛的時節,走進梅州市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的山林深處,村民正忙著種植菌棒。不遠處,上一年成熟的紫靈芝長勢喜人,菌蓋中間呈紫褐色,外圈呈褐色,如花朵般“綻放”。
           雨水豐沛的時節,走進梅州市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的山林深處,村民正忙著種植菌棒。不遠處,上一年成熟的紫靈芝長勢喜人,菌蓋中間呈紫褐色,外圈呈褐色,如花朵般“綻放”。
           兩年前,八社村的第一批靈芝試種成功后,村民將樣品送到林業部門質檢,發現送檢樣品所有指標均超過野生靈芝。“這給了大家擴種的信心。”八社村委干部告訴記者,菌棒種下后可收3—5年,每畝產干靈芝40斤,粗加工后按每斤120元銷售,每畝凈利潤可達5000元,種靈芝已然成為村民的致富新門路。現在,村里靈芝種植面積已達5500畝。
           一說起靈芝,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委員兼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稱“省微生物所”)研究員楊小兵就會打開話匣子。他的社交軟件頭像是他抱著大靈芝的照片,這棵靈芝是他在西藏尋得的。
           “靈芝的人工栽培源于廣東。”楊小兵介紹,1959年,省微生物所的教授鄧莊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株可人工栽培的靈芝。在此基礎上,廣東不斷提高人工栽培靈芝水平,使得這種原本只在深山生長的食用菌在國內大范圍種植推廣。
           包括靈芝在內,多數食用菌都是食物界的“營養擔當”——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和藥食兼用的大型真菌,屬微生物類。與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相比,大部分食用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既豐富又均衡。“食用菌作為糧食的有效補充,完全可行。”楊小兵說。
           8年前的一趟非洲之行,讓楊小兵對食用菌的用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當時在做一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坦桑尼亞方面非常希望我們將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術教給他們,因為對非洲來說,食用菌是重要的食物營養來源。”
           “食用菌是一個亟待發掘的資源寶庫。”中國工程院院士、省微生物所名譽所長吳清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已證實可食用的品種有1200多種,其中人工栽培的不到10%,市面上常見的只有二三十種。目前,省微生物所正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野生菌和食用菌種質資源庫,已采集保藏菌種1萬多株。
           集中制種
           創新栽培模式實現“海島種菇”
           眼下,位于河源市的省九連山林場正在進行大徑材紅錐林的培養。隨著樹木的生長,林場需對森林進行間伐,為保留林木創造良好生長環境,一大片林下空地也將隨之出現。
           如何利用好這片空地?不占耕地、不爭水肥、無需陽光的食用菌成了首選。“借此機會,我們在林下示范種植了靈芝等南藥,引導當地村民開展種植。”九連山林場場長黎新宇說。
           事實上,廣東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傳統栽培模式受天氣、蟲害等影響較大,菌菇產量和質量不穩定,成了困擾菇農的一塊心病。
           栽培食用菌并非難事,但要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必須走工廠化生產道路。楊小兵舉例說:“以年產3萬噸鮮菇的食用菌工廠為例,只需占用約200畝荒地,單產比糧食高1—2個數量級,產值是一般農作物的幾十倍。”
           于是,楊小兵積極推廣食用菌分段式栽培模式,即通過“集中制種、分散出菇”的方式,將工廠化種植和聯農帶農相結合。“食用菌生產工藝具有明顯的兩段性。”他進一步解釋,前期的培養基生產及養菌階段適合在工廠進行,后期的管理出菇及采收階段由于用工時間和工作量細碎,適合分散到合作社專業戶中生產。
           “這種模式尤其適合在山區推廣。”楊小兵說,依托省微生物所長期在食用菌領域服務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分段栽培模式在全省多地得到推廣。2019年,楊小兵團隊在吳清平院士的帶領下,建立了省科學院韶關食用菌產業園,將分段栽培模式應用于當地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韶關市湞江區茶薪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該產業園的實施主體之一。“合作社自產菌包1300萬個,通過提供就業崗位或由農戶承包基地,吸納的村民達300多人。”該合作社負責人范森淼介紹,目前合作社年產茶樹菇達3500噸,產值5000多萬元,生產的茶樹菇占省內市場的70%左右。
           既然食用菌走出深山實現了工廠化栽培,那可不可以在更多惡劣環境下栽培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成功在島礁上種出了蘑菇!”在最近的中國科學院戰略科技先導項目中,楊小兵團隊克服了海上島礁高溫、高濕、缺淡水、有強風等因素,在海岸和多個南海島礁之間建立了食用菌分段栽培的升級模式。“岸上菇廠生產的培養基每3個月運輸上島,既可保障持續性的鮮菇生產供應,廢菌渣還是種植防風林的好肥料。”楊小兵說。
           此外,海島種鮮菇也采用了“蕈光互補”的做法。“食用菌和光伏工程可謂天作之合。”楊小兵解釋道,因食用菌平時生產就需搭建蔭棚,光伏陣列既能吸收大量陽光,又能通過發電為食用菌生產提供能源,可謂一舉多得。
           三產融合
           技術升級助力產業轉型
           談起“種菇經”,吃過“技術虧”的韶關市五馬寨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曄深有感觸。
           白胖軟萌的是猴頭菇,金黃艷麗的是榆黃蘑,褐色云朵狀的是赤靈芝,灰色漏斗狀的是平菇……在五馬寨生態園的出菇房里,一袋袋菌包整齊排列在鐵架上,各類食用菌爭相破袋而出。
           “蘑菇是很敏感的,要保持15—20攝氏度的無菌生長環境,還要注意防蟲。”看著眼前長勢正旺的食用菌,有著20年種菇經驗的陳曄娓娓道來,但回憶起兩年前那場損失,他仍感痛心。
           “當時我們正嘗試擴容,卻有3萬包猴頭菇菌包被污染,損失了十幾萬元。”陳曄說,后來通過尋求省微生物所的指導幫助,得出原因是滅菌不到位,從技術和設備上進行升級,才避免了更多虧損。
           眼下,園內種植的猴頭菇已完成基質準備和接種育苗,正處于生長階段,再過一兩個月,這些猴頭菇就能批量上市了。
           與此同時,隨著暑期將至,五馬寨生態園還在準備迎接滿山的歡聲笑語。“這幾年,我們推出了食用菌主題研學游,還自創了特色菌菇餐,吸引了不少回頭客。”聊起如今的食用菌文旅融合發展,陳曄滿是欣慰。
           同樣在技術升級中獲益的,還有韶關市玉蕈菌業有限公司(下稱“玉蕈菌業”)的南華草菇產業。“草菇的發源地就在韶關南華寺,但這里很少人種這種菇。”玉蕈菌業負責人方白玉說,過去,南華草菇只在夏季生長,一年只能收兩次,生產效益低,農戶也不愿意種。
           如今,借助大棚,草菇生長環境變得可控。方白玉介紹,目前玉蕈菌業已有10座標準化草菇栽培大棚投產,在恒溫恒濕的條件下,生長于基質上的南華草菇一簇簇、一籠籠。“現在平均每20天就能出一批草菇,一年出12批,每批能產2萬斤,年產量超24萬斤。”方白玉說。
           談及行業痛點時,陳曄和方白玉均提出,食用菌保鮮期短、運輸難,市場一旦不穩定就會造成積壓。而隨著食用菌深加工水平的提升,食用菌脆片、預制菜等產品的出現,以及應用于臨床醫療和保健品市場等產品的研發,給了他們更多產業轉型新思路。
           如今,食用菌在廣東的消費市場不斷擴大,珠三角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消費市場和外貿集散地之一,廣東的無限極、粵微、林中寶等食用菌加工企業更是名聲在外。這一來自大山的饋贈,正穩穩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關鍵詞: 靈芝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安康市| 汉寿县| 松阳县| 永仁县| 化德县| 徐汇区| 鹤峰县| 通州市| 横山县| 蓬安县| 洛南县| 瑞安市| 会泽县| 全州县| 从化市| 禄劝| 西乌珠穆沁旗| 淳安县| 荥阳市| 安丘市| 定兴县| 萨嘎县| 筠连县| 报价| 盐亭县| 育儿| 南城县| 武隆县| 五原县| 许昌市| 湛江市| 常宁市| 新疆| 永济市| 长海县| 稷山县| 大新县| 南木林县| 娄底市| 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