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三穗縣臺烈鎮始終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的契機,科學合理開發綠水青山,結合地區優勢和林業特點,利用采伐跡地的廢棄松樹兜種植茯苓160畝,提高了林業附加值,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近日,筆者走進屏樹村大溝茯苓種植基地看到,臺烈鎮林業站技術員正在指導村民種植茯苓,現場一片繁忙。
“首先要把松樹兜的樹皮剝掉,樹兜暴曬1個月后接種茯苓為好。”臺烈鎮林業站站長潘飛躍一邊解說,一邊拿起黑色菌袋進行動作示范,“一般一個大點的松樹兜用一袋菌種,把菌種袋破開,將露出的菌種緊貼在劈去樹皮的新鮮處,菌帶朝外,再用土把菌種覆蓋好。”
山坡上,人們按照種植茯苓的方法,一個個的親自動手種植,動作由生疏到逐漸熟練,不一會兒就種滿了一面山坡。看著栽下去的茯苓菌袋點綴在青青的山坡上,就像一個個匍匐著戴著黑色頭盔的士兵,村民的臉上樂開了花。
“我家就住在附近,剛擺完秧就來種植茯苓,既可學到技術,又增加了一些農閑收入,一舉兩得。”屏樹村村民肖春蘭笑著說道,來基地務工,收入多少隨意,主要是能夠學到技術,增長見識。
據悉,茯苓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主要寄生在松樹上,古稱“松膄”、“松茯苓”意即松樹之精華。據中醫傳統醫學實踐證明,茯苓具有鎮定安神、利水祛濕、健脾等功能,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食兩用的名貴藥菌類,市場需求量極大,極具開發價值,各地紛紛人工試種。
“看著村里的松樹采伐后,松樹兜沒人處理爛在地里,怪可惜的,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利用起來。”44歲的屏樹村村民李昌文回憶說,起初,他是想把松樹兜挖出來當木材賣,但是市場上的木材價值不高,利潤低,幾經考察,他在錦屏縣學到了茯苓種植技術,覺得這是一個好項目,可以發展。
想到就干,2021年底,李昌文找到臺烈鎮林業站咨詢政策,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最終成功流轉到了100畝遺留有松樹兜的采伐跡地,種植油茶,套種茯苓。如今,他已經在屏樹村大溝種植油茶100畝,利用松樹老兜套種茯苓5000兜,帶動附近10余戶村民務工增收。
一花開不是春,百花香春滿園。近年來,臺烈鎮結合轄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四大林下經濟,截止目前,已累計種植林藥6352畝,其中茯苓160畝,是三穗縣重點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下一步,臺烈鎮將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利用我鎮豐富的松木資源,推廣和引導農戶種植茯苓,使其成為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農業新亮點,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近日,筆者走進屏樹村大溝茯苓種植基地看到,臺烈鎮林業站技術員正在指導村民種植茯苓,現場一片繁忙。
“首先要把松樹兜的樹皮剝掉,樹兜暴曬1個月后接種茯苓為好。”臺烈鎮林業站站長潘飛躍一邊解說,一邊拿起黑色菌袋進行動作示范,“一般一個大點的松樹兜用一袋菌種,把菌種袋破開,將露出的菌種緊貼在劈去樹皮的新鮮處,菌帶朝外,再用土把菌種覆蓋好。”
山坡上,人們按照種植茯苓的方法,一個個的親自動手種植,動作由生疏到逐漸熟練,不一會兒就種滿了一面山坡。看著栽下去的茯苓菌袋點綴在青青的山坡上,就像一個個匍匐著戴著黑色頭盔的士兵,村民的臉上樂開了花。
“我家就住在附近,剛擺完秧就來種植茯苓,既可學到技術,又增加了一些農閑收入,一舉兩得。”屏樹村村民肖春蘭笑著說道,來基地務工,收入多少隨意,主要是能夠學到技術,增長見識。
據悉,茯苓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主要寄生在松樹上,古稱“松膄”、“松茯苓”意即松樹之精華。據中醫傳統醫學實踐證明,茯苓具有鎮定安神、利水祛濕、健脾等功能,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食兩用的名貴藥菌類,市場需求量極大,極具開發價值,各地紛紛人工試種。
“看著村里的松樹采伐后,松樹兜沒人處理爛在地里,怪可惜的,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利用起來。”44歲的屏樹村村民李昌文回憶說,起初,他是想把松樹兜挖出來當木材賣,但是市場上的木材價值不高,利潤低,幾經考察,他在錦屏縣學到了茯苓種植技術,覺得這是一個好項目,可以發展。
想到就干,2021年底,李昌文找到臺烈鎮林業站咨詢政策,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最終成功流轉到了100畝遺留有松樹兜的采伐跡地,種植油茶,套種茯苓。如今,他已經在屏樹村大溝種植油茶100畝,利用松樹老兜套種茯苓5000兜,帶動附近10余戶村民務工增收。
一花開不是春,百花香春滿園。近年來,臺烈鎮結合轄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四大林下經濟,截止目前,已累計種植林藥6352畝,其中茯苓160畝,是三穗縣重點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下一步,臺烈鎮將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利用我鎮豐富的松木資源,推廣和引導農戶種植茯苓,使其成為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農業新亮點,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