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遠安縣河口鄉落星村的河仙菇食用菌大棚種植基地,五六名村民正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有條不紊的栽種赤松茸。
“紅高粱秸稈在作物秸稈中具有較高纖維素和蔗糖含量,因此更適合成為食用菌栽培基質。我們把紅高粱的秸稈回收后粉碎,和木屑、有機肥、水按一定比例配比后,提前堆料發酵。”宜昌科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員謝文介紹道。紅高粱秋收過后,落星村利用當地豐富的紅高粱秸稈、玉米芯等作物發展食用菌生產,既解決了當地農民處理秸稈的難題,避免了秸稈焚燒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又變廢為寶、降低成本,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目前基地共試種了十幾畝赤松茸,每畝需要20噸秸稈,生長周期需3-4個月,年前可以收獲,畝產在7000斤左右,按現在的市場價,預計可創產值70000元以上。同時,為發揮紅高粱秸稈最大效益,基地與三峽大學合作,按照不同配方處理,測定不同桑枝木屑含量栽培基質對食用菌的影響,分基質進行食用菌出菇試驗。
近年來,河口鄉圍繞“生態經濟強鄉 農旅融合富民”目標,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由企業收購成熟的高粱籽粒用來釀造優質高粱酒,收購高粱秸稈發展食用菌種植,同時將菌渣還田做有機肥,形成高粱種植、釀酒、秸稈資源化利用產業鏈,實現了生態循環利用,進一步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