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位于茂縣沙壩鎮白溪村食用菌標準化流水線制袋中心食用菌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忙著粉碎處理廢棄果木枝條,粉碎、拌料、裝袋、高溫滅菌、接菌種、分裝、起垅、蓋膜,忙的不亦樂乎。“之前我常年外出務工,現在在家門口就實現就業,在這基地里面務工,不但學到了栽種技術,還可以照顧家里。”王小平是沙壩鎮白布村脫貧戶他高興地說。
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成效。今年,茂縣返鄉大學生蔡青華把冬季修剪下來的廢棄果木枝“變廢為寶”,制作成菌棒原料生產平菇、袖珍菇、羊肚菌菌棒等,并逐漸摸索出“食用菌基地+村集體經濟+脫貧戶”的模式,徹底把果木枝“變廢為寶”,改善農村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截止目前,蔡青華基地培育出食用菌菌棒四萬余棒,出售兩萬六千余棒,基地出菇一萬四千余棒,預計收入達21萬余元。“我們利用當地收割的廢棄果木枝條加工制作而成菌包。一個菌包能夠采摘四次食用菌,差不多兩斤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價這樣的一個菌包能夠創造16元的利潤,截止目前我們已經生產了菌棒一萬四千多棒,并且已經完全投入市場。”蔡青華高興的說。
蔡青華,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綿陽分院,2015年他放棄了留在高校任教工作的機會,懷揣自主創業的夢想返鄉尋找創業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方向。回到家鄉創業的蔡青華說干就干,通過反復思考和實踐,他把自主創業的夢定格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發展上。今年3月,蔡青華投資130多萬元,購買食用菌標準化流水線設備,在沙壩鎮原白溪小學閑置點創建了食用菌產業園,如今,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還用自身所學知識引領村民“變廢為寶”增收致富。
“蔡清華利用他的食用菌種植技術變廢為寶,既實現了枝條的無害化處理又消除了火災隱患。同時,他帶動周邊脫貧戶15人,在此務工每月每人收入增加3千元左右。真正實現了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以環境整治助推鄉村振興。”茂縣沙壩鎮組織委員王麗介紹道。
茂縣是農業大縣,自然條件優越,林地資源豐富,果樹種植總面積達10萬余畝,每年約有15000噸的果木枝修剪廢料,之前這些修剪下來的枝條到處扔,影響環境和美觀,如今蔡青華合理利用這筆巨大的廢棄資源,為茂縣廢棄果木枝綜合利用打造出了一條變廢為寶,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