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臨清市依托古桑樹群這一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做好桑黃產業文章,讓野生桑樹上的“樹疙瘩”成功變身為“桑黃金”,成為帶動鄉村發展和群眾致富的特色產業,扎實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臨清市躋身中國桑黃種植示范縣,打響“桑黃之都”中醫藥文化品牌。
清境內黃河故道擁有2500余畝古桑樹群,最高樹齡近700年,是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桑樹全身都是寶,特別是生長在桑樹上的真菌桑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抑制腫瘤、提高免疫力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該縣堅持把推動中醫藥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保護和挖掘古桑樹群資源,培育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在沿黃河故道鄉鎮規劃建設6個種植基地,年可培植桑黃菌包200萬個、年產桑黃50噸。目前正在以桑黃產業為主導,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市立足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化產學研合作,圍繞桑樹野生藥用真菌“桑黃”,全力打造齊魯道地藥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從桑黃種植、加工、銷售,到桑黃文化、桑黃研發的全產業鏈條。目前正在建設桑黃康養中心、桑黃文化旅游體驗中心、桑黃食藥用菌市場交易中心、桑黃文化博物館等,推動桑黃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提升桑黃產業文化內涵。臨清系列桑產品受邀參加了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