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18日,位于山東黃河故道的古桑樹群列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古桑樹群是我國桑蠶產業和絲綢文化的歷史見證,是科學考察和歷史探索的活檔案。臨清市利用豐富的桑樹資源大力發展桑黃產業,探索人工栽培桑黃和古桑林下桑黃立體種植的林下經濟新模式,為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古桑樹群延續農業可持續發展樣本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桑立國,古桑樹群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山東臨清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之大成者,體現了“天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歷史上黃河泛濫,形成的地貌。
黃河故道內的古桑樹群農業系統既是黃河流域農桑文化的代表,也是千百年來百姓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古桑樹群系統是在天然生態系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當地人民為抵御風沙危害,選擇種植抗旱、防風、耐瘠薄且有經濟價值的桑樹,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前提下生產水果,并在加工后(曬干)作為生活的食糧。同時,為增強防風效果,控制病蟲害,增加收入,又在系統內種植桃、杏、梨、柿、山楂等其他經濟林果及多種其他落葉喬木、灌木和草本,不同樹種構成穩定的群落結構,既控制了水土流失,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又增加了農民收益,達到了最充分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目的。
古桑樹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樣板。數百年的古桑依舊根深葉茂,冠幅達10米,即使是千年老樹,依然碩果累累,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之余,一棵古樹平均年產桑果400千克,鮮葉225千克。古桑樹群除桑葚鮮果采摘外,同時古桑樹群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眾多古樹形態各異,或群或孤,春華秋實,別樣美麗,成為了當地的天然景觀資源。

以“桑”為媒 助力桑黃產業發展新業態
野生桑黃是桑樹上自然生長的一種珍貴的藥用真菌,傳奇而珍貴,現代醫學研究統計,桑黃的藥理學功能有20多種,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糖、黃酮、三萜和酚類物質等,是目前被國際公認為抗腫瘤效果最好的藥用真菌之一。
臨清市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資源豐富,其中一萬多株古桑樹平均樹齡300余歲,年產野生桑黃1500公斤左右。臨清市聯合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研究院,以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以推動和提升山東省黃河故道桑樹林下經濟發展為目標,利用臨清“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資源,探索人工栽培桑黃和古桑林下桑黃立體種植的林下經濟新模式,成立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據了解,該項目占地126畝,其中技術研發和生產用地56畝,中藥材菌種培育溫室用地70畝。計劃建設桑黃人工栽培及產品開發科研基地、恒溫恒濕標準化大棚、桑黃菌絲培養庫、菌棒、無菌桑黃特醫食品、桑黃中藥飲片等車間以及桑黃博物館共5萬平米,購置桑黃中成藥和中成藥飲片提取、生產、檢測、包裝等設備300余臺(套),年產90噸“臨清桑黃”中藥飲片和功能性食品。截止目前,車間已完成2.3萬平米,恒溫恒濕標準化陽光棚完成1.6萬平米。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實現稅收1200萬元,可帶動1000人就業,帶動種植戶500余戶。

12月18-20日,由中國菌物學會、臨清市人民政府、易菇網主辦,由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將在山東臨清舉辦。屆時,來自北京、上海、山東、吉林、遼寧、安徽、浙江、江蘇、河北、湖北、湖南、陜西、福建、河南、內蒙古等二十多個省市地區的科研團隊,各大主產區的基地、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將蒞臨現場,圍繞桑黃產業如何健康有序的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邀請到北京林業大學戴玉成教授、 吉林農業大學包海鷹教授、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楊焱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將現場進行精彩分享。同期,還將進行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前往黃河故道的古桑樹群及桑黃栽培基地參觀,《中國菌物藥》新書發布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