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村集體年收入可達到15萬元
白面村位于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距鎮圩約3.5公里,全村耕地面積約1300畝,山地面積約6300畝。由于耕地面積較少且分散,柚子、水稻、魚類等種養殖產業無法形成規模,不少村民外出務工。
沒有產業就意味著村子沒有收入,2016年白面村的村集體收入為零。“村子想要擺脫貧困,必須要有可靠的產業支撐。”劉錦燈從駐村第一天開始,就琢磨著如何為村子打造一個能夠持續“造血”的產業。經過多番調研并邀請技術人員考察,駐村扶貧工作組發現村子溫暖的氣候適合靈芝的生長,發展靈芝種植產業是一條可行之路。
劉錦燈介紹,2017年以來,白面村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赤靈芝種植特色產業,由村成立合作社,輻射帶動白面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參與合作社靈芝種植,同時發動干部職工與企業老板參加消費扶貧,通過以購代幫的方式共同為扶貧出錢出力。
2017年,在村內廢棄的白面村小學舊址,扶貧工作組經過翻新重修,建起一座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體中心,并在其中騰出兩層樓,搭建共1000平方米的赤靈芝種植基地。當年2月份,工作組購買了1萬多個菌包,開始了第一批的赤靈芝種植。
根據貧困戶種植意愿,在2018年、2019年分別向22戶、20戶有勞力貧困戶發放種植1000包靈芝菌包,靈芝孢子粉培植成為白面村貧困戶獲得較高收益的產業持續發展下來。2019年白面村靈芝種植基地的靈芝實體產能達到500斤左右,產出的靈芝孢子粉有300多斤,在2019年12月通過消費扶貧全部賣完,純利潤達到8萬多元,有勞力種植的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增收3000元。
依靠著靈芝種植、光伏發電等產業,白面村的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零收入,到2019年已經達到了112500元,今年預計可達到15萬元。劉錦燈介紹,今年還投入了11萬元購入破壁機、烘干機、切片機等機器,開拓靈芝深加工的生產線,致力打造靈芝種植的全產業鏈條。
到期后主動留任
退伍軍人出身的劉錦燈44歲,今年是他在白面村駐村扶貧的第五個年頭,他也是上一批增城區唯一一位主動留任的扶貧干部。因貢獻突出,他在2018年獲得了廣東省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優秀個人獎”。
剛到白面村時,劉錦燈眼見村子道路坑坑洼洼,基礎設施十分殘缺,貧困戶的情況超乎他的想象。如何讓貧困戶走出困境,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成為擺在劉錦燈面前的一大難題。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劉錦燈以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從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多方面解決貧困戶的生活難題。據介紹,仙村鎮幫扶白面村8戶村民將住房改造納入住房建設主管部門改造計劃,其中有4戶在2016年度已完成改造,2017年4戶危房在次年已完成改造,所有住房已驗收合格并劃撥補助款。
仙村鎮還對白面村相對貧困戶辦理了年度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手續,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為100%。通過統籌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了基本醫療全覆蓋,確保幫扶對象及時享受醫療保障待遇。
經過五年努力,貧困戶的生活明顯得到改善。2019年白面村全村有勞力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3000元,2019年37戶全部退出貧困戶,貧困發生率0%,達到省定貧困村退出標準,這座昔日的貧困村,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