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期間食用菌春季生產的困難,企業、合作社和菇農必須以減損為第一要務,采取果斷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春季生產的損失。針對我市食用菌栽培種類、生產方式和氣候特點,結合常規春季管理技術,提出疫情形勢下食用菌生產管理技術要點:
1.合理調節生產量。春季出菇管理隨著氣溫回升,香菇、平菇等將進入出菇高峰期。為了避免因無人采收而造成損失,應立即采取措施停止催蕾。建議停止噴水或浸袋補水,減少晝夜溫差刺激,加大通風量,降低菇棚內溫度和濕度,推遲出菇期。在疫情緩和或結束后,再采取溫差刺激和補水等措施,結合降溫措施,爭取晚出菇、出好菇,將損失降到最低。
2.栽培原料處理。無論是機械化制棒還是自動化制棒,在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都無法開展。為了避免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企業應做好原料管理。建議采取措施安全存放栽培原料,避免雨淋導致木屑、麩皮、玉米芯等原料腐爛變質,盡可能保持原料處于干燥環境,延長儲存期。
3.春栽菌種處理。對于因疫情影響而無法使用的春栽菌種,應該采取措施避免重大經濟損失。可將菌種置于1-4℃低溫環境下,減緩菌種繼續生長或避免老化,等待恢復生產的時機。當菌種老化而導致原種或栽培種無法繼續使用時,可以將原種或栽培種作為栽培袋進行管理,直接進入出菇管理環節。應綜合考慮食用菌種類、氣候及各地種植習慣,選擇合適的栽培方式。對于香菇原種或栽培種,可以在疫情結束后銷往海拔偏高氣候涼爽的區域,進行出菇管理。對于平菇原種或栽培種,可以采用脫袋覆土模式,通過土壤噴水,降低料袋溫度,推遲出菇時間。
4.企業菇房車間管理。工廠化生產企業養菌和出菇管理均在設施化條件下進行,可以通過環境調控,盡可能推遲養菌或出菇時間。對于已經出菇的車間,應盡可能清理干凈,徹底消毒處理,避免因菇體殘留帶來病蟲滋生,給后期生產帶來毀滅性打擊。在處于養菌期的車間,因適當降低溫度,延長菌絲培養時間。對已經進入催蕾期的車間,可以通過恒溫培養、黑暗培養或適當干燥等措施,減緩原基分化速度,延長幼蕾發育時間,等待出菇時機。
5.大田出菇管理。羊肚菌、大球蓋菇等大田栽培食用菌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出菇期,采取技術措施推遲出菇非常必要。盡管春季氣溫回升,環境溫度難以控制,但可以采用薄膜覆蓋等措施,控制土壤濕度,保持一定的光照強度,抑制原基分化,推遲出菇期。
6.產業扶貧基地管理。現在香菇產業基地特別是產業扶貧基地,香菇大棚無人管理,而氣溫不斷升高,預計近期可能出現大面積菌棒燒袋,情況十分緊急。需要在疫情不擴散的前提下,建議當地政府根據山區人口較少,疫情輕微的特點,采取適當措施,容許農戶進行香菇生產管理,確保扶貧目標任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