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茯苓之鄉”靖州,近年來致力做大做強茯苓特色產業,不斷依托科技,培植基地,做強龍頭,開拓市場。茯苓產業逐步實現了三個轉化:由賣鮮茯苓向賣加工產品轉化,由單一化產品向多樣化產品轉化,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轉化。目前全縣茯苓產業實現年產值達9.3 億元。
近年來,靖州堅持把提升品質、增加效益的支撐放在依靠科技進步上。靖州5 家專門從事茯苓研究的民營科研機構,經過多年實踐,成功選育茯苓新品種“湘靖28”,同時在栽培技術上,攻克了由椴木和松樹蔸栽培轉化為高效袋料栽培技術難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依托“靖州茯苓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張國家級品牌建立茯苓標準化生產基地,全縣建立排牙山、新廠、三鍬、太陽坪等10多個標準化示范基地。
該縣始終把培育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加快茯苓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不斷提高縣內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培植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化經濟格局。并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擴大茯苓種植面積。目前,全縣擁有龍豐、補天藥業等知名茯苓加工企業,在全國10 余個省建立152 個茯苓種植示范基地,每年集散茯苓7.8 萬噸,占全國的70%。
為了拓寬營銷渠道,該縣成立了靖州茯苓專業合作社,規范行業運作開拓市場。此外建成全國最大的茯苓專業交易大市場---靖州茯苓大市場。目前,茯苓交易市場年交易量3.2萬噸,占全國的60%以上,出口1.2 萬噸,占全國的2/3,產品遠銷上海、廣東、香港、臺灣等省市區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
近年來,靖州堅持把提升品質、增加效益的支撐放在依靠科技進步上。靖州5 家專門從事茯苓研究的民營科研機構,經過多年實踐,成功選育茯苓新品種“湘靖28”,同時在栽培技術上,攻克了由椴木和松樹蔸栽培轉化為高效袋料栽培技術難題,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并依托“靖州茯苓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張國家級品牌建立茯苓標準化生產基地,全縣建立排牙山、新廠、三鍬、太陽坪等10多個標準化示范基地。
該縣始終把培育扶持龍頭企業作為加快茯苓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不斷提高縣內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培植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化經濟格局。并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擴大茯苓種植面積。目前,全縣擁有龍豐、補天藥業等知名茯苓加工企業,在全國10 余個省建立152 個茯苓種植示范基地,每年集散茯苓7.8 萬噸,占全國的70%。
為了拓寬營銷渠道,該縣成立了靖州茯苓專業合作社,規范行業運作開拓市場。此外建成全國最大的茯苓專業交易大市場---靖州茯苓大市場。目前,茯苓交易市場年交易量3.2萬噸,占全國的60%以上,出口1.2 萬噸,占全國的2/3,產品遠銷上海、廣東、香港、臺灣等省市區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