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重慶人燙火鍋時喜歡點一道新菜海鮮菇。它顏色潔白,菌肉肥厚,質地脆嫩,還有鮮美的海蟹味道。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道美味的主產地不在重慶,而是與重慶鄰近的四川遂寧,這里的一家企業每年要為重慶市場提供近2000噸的海鮮菇。
前不久,2019年全國主流經濟媒體四川行·遂寧活動啟動,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了位于遂寧市船山區永河現代農業園的四川菌綠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菌綠農業)。在這里,記者了解了海鮮菇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
實驗室為何掛彩燈?
走進菌綠農業的實驗室看到,在一個個培養皿的上方掛了許多色彩相間的小燈。這是做什么用的呢?
菌綠農業負責人張卓正介紹說,以前實驗室用的是白熾燈,去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到企業指導工作時建議,應用光學農業技術,改良食用菌的生產。“我們在培養室增加了藍燈和紅燈,并按不同比例排列燈光順序,以此刺激海鮮菇的酶活性與蛋白質的合成,不斷提高品質和產量。”
數據顯示,這項光學農業技術使海鮮菇的培養周期縮短了5至10天,培養成本降低5%-8%,產量提高了近10%。
率先投用液態菌種
不僅是光學農業技術,菌綠農業還在國內率先實驗并投用了海鮮菇液態菌種,同樣使其品質和產量得到提升。
記者在實驗室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幾個1000升的大型金屬容器里培育液態菌種。張卓正介紹說,此前海鮮菇的液態菌種一直是市場空白,菌綠農業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探索、選育出了液態菌種。“以每天制作2.4萬個菌包為例,以前需要8至10個工人耗時8小時植入固體菌種。現在,4個工人只需5個小時就能完成液態菌種的注入,不僅能更好地控制污染率,也大大縮短了海鮮菇的生長周期。”
重慶銷量占四成
從2016年投產至今,菌綠農業已經實現了日產海鮮菇超過2.4萬包,日出菇量達12噸,年銷售量超過4000噸。在菌綠農業的銷售網絡中,重慶和成都是兩大重要市場,其中重慶每年的銷售量占企業總銷量的4至5成,近2000噸海鮮菇從這里進入了重慶。
張卓正說,遂寧位于成渝城市群北弧中心,距離重慶和成都主城區都只有150公里左右的車程。每天天亮前,工人們會在出菇房里將海鮮菇采摘、裝箱,清晨便能運抵重慶和成都主城區,市民們當天就能在市場上買到新鮮的海鮮菇,現在每斤終端價格在20元左右。“重慶人喜歡吃火鍋、湯鍋,海鮮菇鮮香脆嫩,非常適合燙火鍋和煮湯鍋,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重慶市場。”
為了進一步擴大產能,張卓正透露,企業今年將在廠房旁的新地塊投建生產廠房,以滿足重慶和成都市場對海鮮菇的需求。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道美味的主產地不在重慶,而是與重慶鄰近的四川遂寧,這里的一家企業每年要為重慶市場提供近2000噸的海鮮菇。
前不久,2019年全國主流經濟媒體四川行·遂寧活動啟動,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了位于遂寧市船山區永河現代農業園的四川菌綠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菌綠農業)。在這里,記者了解了海鮮菇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
實驗室為何掛彩燈?
走進菌綠農業的實驗室看到,在一個個培養皿的上方掛了許多色彩相間的小燈。這是做什么用的呢?
菌綠農業負責人張卓正介紹說,以前實驗室用的是白熾燈,去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到企業指導工作時建議,應用光學農業技術,改良食用菌的生產。“我們在培養室增加了藍燈和紅燈,并按不同比例排列燈光順序,以此刺激海鮮菇的酶活性與蛋白質的合成,不斷提高品質和產量。”
數據顯示,這項光學農業技術使海鮮菇的培養周期縮短了5至10天,培養成本降低5%-8%,產量提高了近10%。
率先投用液態菌種
不僅是光學農業技術,菌綠農業還在國內率先實驗并投用了海鮮菇液態菌種,同樣使其品質和產量得到提升。
記者在實驗室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幾個1000升的大型金屬容器里培育液態菌種。張卓正介紹說,此前海鮮菇的液態菌種一直是市場空白,菌綠農業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探索、選育出了液態菌種。“以每天制作2.4萬個菌包為例,以前需要8至10個工人耗時8小時植入固體菌種。現在,4個工人只需5個小時就能完成液態菌種的注入,不僅能更好地控制污染率,也大大縮短了海鮮菇的生長周期。”
重慶銷量占四成
從2016年投產至今,菌綠農業已經實現了日產海鮮菇超過2.4萬包,日出菇量達12噸,年銷售量超過4000噸。在菌綠農業的銷售網絡中,重慶和成都是兩大重要市場,其中重慶每年的銷售量占企業總銷量的4至5成,近2000噸海鮮菇從這里進入了重慶。
張卓正說,遂寧位于成渝城市群北弧中心,距離重慶和成都主城區都只有150公里左右的車程。每天天亮前,工人們會在出菇房里將海鮮菇采摘、裝箱,清晨便能運抵重慶和成都主城區,市民們當天就能在市場上買到新鮮的海鮮菇,現在每斤終端價格在20元左右。“重慶人喜歡吃火鍋、湯鍋,海鮮菇鮮香脆嫩,非常適合燙火鍋和煮湯鍋,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重慶市場。”
為了進一步擴大產能,張卓正透露,企業今年將在廠房旁的新地塊投建生產廠房,以滿足重慶和成都市場對海鮮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