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熱,涼拌菜是很多市民喜愛的消暑涼菜,比如涼拌黑木耳。值得強調的是,每年都會有因為吃涼拌黑木耳導致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報道消息,今年依然不例外。
兩周前,住在閑林的張先生(化名)被家屬扶進杭州市西溪醫院急診搶救室。在家屬的敘述中,急診科崔龔臻醫生捋清了整個過程:
7月23日,獨居張先生泡發了一晚黑木耳,當天沒有食用;
24日晚上,這碗隔夜泡發的黑木耳被用來做涼拌菜,他吃了不少;
25日一早,張先生感到身體不適,有點惡心、嘔吐甚至小便解不出來的情況發生,但沒有就醫;
26日晚,熬不住的張先生通知了家人,隨后被送到了醫院。
崔龔臻說,張先生入院時還能對話,但很快就失去了意識。急診科立即展開檢查搶救并邀請急重癥科副主任周可幸前來會診。
不久,張先生的檢驗報告出來了,顯示肝、腎功能衰竭,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周可幸看過報告后結合張先生的臨床表現,最終判斷張先生是因為食用隔夜泡發黑木耳導致了米酵酸菌中毒。隨后張先生被送至ICU進行血漿置換并對癥進行臟器功能支持治療。
周可幸介紹,米酵酸菌是一種會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它主要產生于發酵的玉米面制品、變質的鮮銀耳、木耳等食物中。生活中變質的糯米面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等都含有此菌,所以長時間存放的這類食物千萬不能食用。
“一般進食后2-24小時就會出現上腹部不適,其他的表現有皮膚出現黃染、皮下出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休克等,體溫一般正常。米酵酸菌病死率能高達40%以上。”
周可幸表示,如果在家中出現以上癥狀后,要立即催吐,若家中備有活性炭則可以口服。然后盡快就醫,而且,凡是和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無論是否發病,都要去醫院進行醫學觀察。
她建議,預防米酵酸菌中毒要“發現在早,預防在先”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自制谷類發酵食品,不要使用發霉的玉米等原料;谷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使用前聞一下有無異味。研磨的各種谷物成分貯藏時要通風防潮,保持衛生以防污染。
第二,處理木耳或銀耳時,要先清洗干凈后再用干凈的水和容器泡發或烹飪,一次量不要太大,泡發后及時食用。如果選擇涼拌一定要先用開水漂燙,再適當添加大蒜、醋等。不要食用自己采摘的新鮮銀耳或木耳,特別是已經變質的銀耳或木耳。
第三,谷類發酵的制品儲存不當或時間太長都容易產生此毒素,加熱后食用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一般購買當天食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