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院士在專題講座上講話
他說,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戰略來推進,為新時代中國“三農”發展指明了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路徑。食用菌產業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五不爭”的特點,是實現農業結構調整、資源循環利用的新選擇。
他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單說全國糧食總產量,2018年達到65789萬噸。豐收的背后是得益于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7.5%。但是,毋庸置疑,我國農業產業仍然存在短板,部分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
食用菌可變廢為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植物、動物的廢棄物都會受到菌類分解,回歸自然,這是自然循環。如何把自然循環變成循環經濟,我們必須要進行物能的轉化,也及時發展培植業,即食用菌產業,通過發展培植業使動、植物的副產物真正以經濟形勢創造價值回歸自然,成為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國際上稱為符合“三二”體系的經濟循環模式,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食用菌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循環模式。
我們的工廠化金針菇菌種大都從日本進口,工廠化瓶栽金針菇一瓶450-500g要付給日本千曲化成等金針菇企業菌種專利3分錢。目前國內一個金針菇工廠化企業日產可達200噸,可想中國的一個金針菇品種養活了整個日本的金針菇企業。
他認為,食用菌產業具備了“5個不爭”優勢,即“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在國家面臨新經濟形勢的大背景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下,在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浪潮下,在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的情形下,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今天,發展食用菌產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食用菌工業4.0核心是“食用菌+互聯網”,現代化的食用菌產業應該是數字化、智能化。食用菌產業發展離不開食用菌栽培技術的進步,食用菌產業4.0時代也絕對離不開AI智能,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栽培管理。
食用菌廢棄菌棒應該綜合利用,推進綠色發展。1、可以做生物炭;2、利用菌渣做環保制劑,如吸附甲醛制劑;3、做成工藝品。
他強調,要瞄準現代農業和大健康產業需求導向,樹立“大食用菌產業”和工業化思維理念,依托我國特色源和政策優勢,以食用菌文化和科技創新為兩翼,以食用菌精加工和品種選育為主攻方向,以品牌和質量升級為重點,實現以農法為主,工廠化發展、過程自動化、設施輕簡化、管理標準化、利用高值化等為內含,土洋、中西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菇業強國夢,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