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技術保障,今年的耳花長勢好得很,肯定能賣個好價錢!”6月15日一大早,通江縣陳河鄉陳家壩村村民鄒太貴就帶著老伴到耳房采收耳花。看著一朵朵潔白的銀耳花競相綻開,老兩口心里喜滋滋的。
通江銀耳產業今年開始步入倍增年。通過實施“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在擴大生產規模、推進園區建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多點發力,助推通江銀耳(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助力脫貧攻堅。
“種了二十多年銀耳,過去都是‘小打小鬧’,賺點零花錢而已,現在可是主要收入來源了呢。”去年在當地政府和銀耳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幫助下,鄒太貴種植的300多袋銀耳賣了一萬多元,嘗到甜頭后,今年又增加了400多袋,預計收入近5萬元。“技術、銷路都不愁,村里有合作社,家門口建了產業園,只要不懶哪能不賺錢,明年肯定還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鄒太貴信心滿滿地說。
根據此前制定的《通江銀耳產業倍增計劃方案》,通過20年左右的努力,以創新驅動作為產業內生動力,以重點突破銀耳精深加工,以重組銀耳產業集團的上市經營,推動產業的飛躍發展,銀耳單產、生產規模、行業總值、產業形象、農民收入全面實現倍增,銀耳產業行業總值向100億元邁越,通江銀耳傳統的行業統領地位得到全面恢復,產業發展呈現幾何級數倍增。
“今年是我縣銀耳產業倍增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全縣銀耳產業重點鄉鎮由上年的23個擴展到30個,銀耳用種量達到146萬袋,同比增加38萬袋,增長35%左右,通過抓基地建設,全縣銀耳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通江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
采收、搬運、挑揀……銀耳豐收時節,已初具規模的通江銀耳現代產業園內一派忙碌。截至目前,入駐該園區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達120余家,園區菌種用量74萬袋,核心區新建標準化耳堂2100個,全縣投入耳堂總量達10000個以上。
“我們特別注重將優質企業、有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向園區聚集,按照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要求,著力主導將銀耳產業核心園區建成產業發展聚集區、先進科技轉化中心區、生態循環農業樣板區、產業良性發展互動區、新型農民培養區、產學研基地示范區和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陳河鄉黨委書記楊繼介紹。
陳河銀耳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的同時,今年4月初,在通江縣春在工業園區,一款以通江銀耳為原材料的“潤耳面膜”產品在通江裕德源潤耳生物科技公司深加工產品生產線正式下線。以傳統特色農產品為材料跨界開發的化妝品生產線,日產面膜3萬片,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以上。
“‘潤耳面膜’試生產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相信其附加值的提升和對通江銀耳產量的需求,將會把通江銀耳產業發展帶入一個新的高度。”裕德源潤耳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陳彬說。
隨著銀耳酒、銀耳面、銀耳洗面奶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陸續上市,通江銀耳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已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