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溫泉縣借助當地優勢自然資源,在河谷林地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年產黑木耳干品最高可達50噸,實現經濟效益約350萬元。目前,食用菌栽培面積累計達到千余畝,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較為成熟的可選路徑。那么,溫泉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狀況如何?面臨怎樣的困難?近日,記者前往溫泉縣進行走訪。
農民積極性高
“以每畝栽培8000個黑木耳袋計算,純收入在0.8萬元至1.5萬元之間。而種植玉米每畝平均純收入450元左右。由此可見,黑木耳經濟效益十分可觀。”3月20日,溫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陶慧芳說,目前推廣的林下栽培不占用耕地,農戶如果壓茬栽培黑木耳和羊肚菌,經濟效益會更可觀。
據了解,2015年,溫泉縣投資建成年產1000萬個菌袋的生產規模,為農戶提供種源;推廣品種實驗、栽培模式及生產技術等服務,摸索出設施立體掛袋栽培木耳、低溫菇規模化林下栽培模式,同時探索羊肚菌壓茬種植平菇、楊樹菇、靈芝、黑白木耳等,實現林下食用菌多元化栽培。
塔秀鄉食用菌栽培戶馬萬寶說:“食用菌的經濟效益高,是我致富的‘寶貝’。”2018年,馬萬寶帶領47戶農民開展林下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600多畝,還組織大伙成立了萬寶永盛合作社,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經細心栽培,當年黑木耳喜獲豐收。
今年,合作社吸納10戶貧困戶一起種植,馬萬寶信心十足,他要帶領更多人通過林下栽培食用菌脫貧致富。
農民愁銷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規模小、栽培分散、生產規格不統一,目前,溫泉縣食用菌栽培戶生產的食用菌大多在周邊集市零售,未形成成熟產銷模式。
哈日布呼鎮查干蘇木村栽培戶王獻麗預定了1萬個菌袋,去年她嘗試栽培1500個菌袋,賺了幾千元。今年,她想擴大規模,但憂心銷路問題。和她同村的食用菌栽培戶都擔憂:栽培多了,賣給誰?
2008年就從事黑木耳栽培的安格里格鎮托里村村民李芝芳說:“只要銷路有保障,再改變分散栽培的現狀,形成規模生產,打造品牌,我們的食用菌大有可為。”
距做大做強還有多遠?
近年來,溫泉縣積極作為,多方協調,為食用菌產業給予人力、物力、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2018年底,經溫泉縣相關部門牽線搭橋,阿里巴巴等公司與種植戶初步達成銷售協議。
針對如何拓展銷售渠道,促使農民抱團發展。溫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葛國慶說:“我們將積極改變分散、無序的傳統交易方式。充分借助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建立完善溫泉縣食用菌產品銷售市場。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和產品推薦,完善保障措施,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市場營銷體系,搞好市場開發,擴大銷售半徑。”
游客在溫泉縣花卉基地采摘園里采摘新鮮的楊樹菇。據了解,花卉基地分菌類采摘園和花卉培育園,其中菌類采摘園里有羊肚菌、楊樹菇、黑(白)木耳、靈芝等8種菌類。通訊員王偉攝
目前,溫泉縣已總結出一套成熟的黑木耳栽培模式,只要按照操作流程管理黑木耳,產量一定可觀。但很多栽培戶不遵循質量管理規范和種植流程,造成黑木耳產量和品質參差不齊。如何使黑木耳品質更優?
陶慧芳認為,要嚴格要求種植戶規范栽培程序,確保產品標準化、高質量。不斷擴大規模,使食用菌生產走上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之路。讓產品和市場實現不間斷對接,這樣,才能讓溫泉菌類產品走出家門、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