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冬日暖陽,聞著春天臨近的氣息,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吉安縣油田鎮采訪。在油田村、江下村、板陂村等一片片農田里,遠望疑似地上霜,近看才知“素中葷”,冬閑田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原來這些農田里種植的是黑木耳,鎮黨委書記周征生告訴我們:“黑木耳產業是油田的扶貧產業、致富產業、生態產業,今年在吉安縣將形成‘南有橫江葡萄,北有油田黑木耳’的產業格局。”
之所以說黑木耳是油田的扶貧產業,是因為該產業覆蓋全鎮所有貧困戶。貧困戶以每戶5000元產業資金入股加入到合作社,按年10%分紅,優先滿足貧困戶到黑木耳產業公司務工,按照男100元/天、女70元/天計工資,有技術的按200元/天。2016年江下村種植120畝,全村76戶貧困戶實現全覆蓋,2018年全鎮1286戶貧困戶實現全覆蓋。江下村委會江下村小組貧困戶彭愛民家因病致貧,2016年加入合作社,一年下來,除了分紅,他夫妻倆在黑木耳產業公司務工還有1萬多元收入。
油田鎮把黑木耳當作農民的致富產業來抓。為了發展壯大黑木耳產業,從2018年起,該鎮連續兩年舉辦黑木耳文化節;把黑木耳產業納入補貼范圍,按500元/畝進行補貼;發動全鎮力量幫扶該產業的發展,為黑木耳產業征地建廠房,政府不賺一分錢。該鎮有2.7萬農村人口,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村民參與發展黑木耳產業,“2018年公司發放務工工資就有上千萬元,農戶自種黑木耳一畝可以達到上萬元收入,是種水稻收入的幾十倍。”公司總管袁亞奇表示。
據了解,發展黑木耳產業可以充分利用冬閑田,讓空閑田變成豐收田,不影響農民種水稻,黑木耳一般就七八月制成菌棒,九十月種植在田里,十月至次年四月是采摘期。2018年組建了江下、油田、板陂等3個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全鎮有幾千村民參與該產業,全鎮黑木耳產業產值1.2億元,今年將有近兩萬村民參與,產值可達4億元。中國菌類協會會長李玉春參加今年黑木耳文化節時稱贊:“油田黑木耳產業前景廣闊,是目前江西規模最大的黑木耳產業。”
“說黑木耳是生態產業,是因為不用打農藥、施化肥,過了采摘期的菌棒還可以作為有機肥肥田,有利于其它農作物生長。”該鎮常務副鎮長黃根平帶記者邊參觀黑木耳基地,邊介紹全鎮黑木耳發展情況。據了解,油田的黑木耳還發展到了吉安縣的梅塘、固江,吉州區的曲瀨,宜春市的上高縣等。
據了解,油田鎮黑木耳是吉安縣委書記李克堅因一場球賽而引進的產業。2016年,李克堅在萍鄉招商時,會見肖高龍,雙方都喜歡打羽毛球,一場友誼賽,把在萍鄉發展的吉安縣敦厚鎮瑤池村人肖高龍招到油田鎮發展黑木耳產業。肖高龍的江西麓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當年6月進駐油田,公司計劃總投資1億元,分三期投資建設。2018年發展到3000多畝,今年將發展到上萬畝。
2017年,公司將總部由萍鄉遷至油田,打造一個集種植、深加工、旅游為一體的黑木耳科技示范園。總部占地面積120畝,設有大學生實驗基地、實驗大樓、養菌室、滅菌房、菌袋生產線和恒溫大棚,引進菌類產品深加工生產線,為廣大農戶、大學生提供就業培訓及相關技術服務指導等。采取“支部引領、干部帶頭、群眾參與、貧困戶全覆蓋”模式,全鎮貧困戶以產業資金入股形式全部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按股分紅”的“四統一分”模式進行種植。公司負責組織菌袋生產、接種、栽培技術指導和木耳干品的保底價收購,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進行田間栽培管理和木耳采摘等。
周征生表示,2018年油田包括黑木耳在內的其它產業的稅收達到3500萬元,首次超過鐵礦3000萬元的稅收,油田有了擺脫依賴資源型的產業,油田生態產業的春天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