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我國的特色優勢資源。20世紀70年代,中國醫學科學院徐錦堂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鉉教授在陜西寧強、云南彝良等地開展天麻研究,成功探索出天麻人工栽培技術,改寫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種植的歷史,徐錦堂、周鉉二位教授因此被稱為“天麻之父”。
與會專家表示,相關部門正在推動將天麻納入食藥物質管理并在云南、貴州開展試生產,一旦正式實施將是天麻產業的重大機遇。
天麻產業有能量
天麻產業已成為各地林下經濟、山地高效農業以及精準扶貧的有效產業,并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健康、大扶貧產業。
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良棟介紹,全國經營天麻為主的企業、合作社有數千家,參與栽培天麻的農戶超過15萬戶。
漢中市委副書記張萬明介紹,漢中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素有“生物基因庫”和“天然藥庫”之稱,是全國中藥材的傳統主產地之一和漢江流域歷史上中藥材的重要集散地。作為漢中一大名優特產的漢中天麻,以歷史悠久、產量多、質量優著稱,是全國六大著名天麻之一,漢中天麻又以寧強天麻最為出名。寧強是漢中市天麻種植和產量最大的縣,也是天麻野生變家栽技術的發源地。近年來,漢中已將天麻作為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進行培育,寧強縣委、縣政府也始終堅持把天麻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很好的發展路子。
據了解,寧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天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大力扶持天麻產業發展,天麻產業已覆蓋全縣15個鎮,先后成立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26家,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產鮮天麻超過1萬噸,年均產值2.8億元。
寧強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將天麻產業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載體,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進企業開展天麻生態種植與產品研發,推進天麻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近5年來,全縣年銷售50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保持在50家以上。燕子砭、陽平關等天麻種植大鎮,天麻收入已占到農戶收入來源的60%以上。2018年天麻種植覆蓋全縣貧困戶達9818戶,天麻產業已成為寧強縣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和支柱性特色產業。
提質發展有空間
近兩年天麻研究和產業發展迅速,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順星總結,取得的相關成果包括:改善學習記憶障礙的天麻活性成分派立辛類發現并成藥;天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及發表;全國天麻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鮮天麻10萬噸。
郭順星研究員也指出,天麻產業提升整體的發展質量,走向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一些問題,包括:天麻有“量”的同時“質”有待加強,應確保價格優勢和品牌效應雙豐收。天麻品質、麻形整體上各地差異較大。天麻產業鏈發展相對滯后,要理順天麻產業鏈條,合理布局粗加工和深加工環節。
在栽培技術及管理方面,散在的種植戶常各自為戰。郭順星建議,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群眾栽培基礎,由政府主導制定天麻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培育適當數量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等。
在提升發展質量方面,天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重點也是難題,在天麻主產地之一的貴州,林麻菌立體生態可持續發展栽培模式已在成功實踐基礎上獲得推廣。
德江縣綠通天麻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鵬介紹,林麻菌立體生態可持續發展栽培模式是將菌材后續林、天麻、冬竹蓀產業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使天麻和冬竹蓀產業原材料能長期自給自足,解決了天麻廢菌材循環利用問題,為天麻連作障礙提供了解決思路,同時豐富了產業結構,帶動扶貧效果明顯,是非常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食藥物質有機遇
天麻被《中國藥典》(2015版)收載,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塊莖。天麻在貴州省和云南省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歷史,主要方法為燉肉、燉雞、素炒、加入火鍋、天麻泡蜂蜜等;按照傳統習慣正常使用,未見不良反應報道。
浙江省華丹農業微生物資源應用研究院院長韓省華介紹,將天麻納入食藥物質管理會給天麻產業帶來巨大機遇和些許挑戰。他指出,如能納入食藥物質,天麻需求量將增加,天麻價格將下降,“按常理食品往往售價要比藥品便宜”。
韓省華認為,天麻被歸類為藥食同源是一個方向,天麻與食材放在一起具有習用歷史。原先野生天麻比較珍貴,技術的突破使得天麻可以大規模種植,天麻“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同時指出,對天麻作為食藥物質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充分預期。
郭順星指出,在食藥物質這個契機面前,天麻產業界要做好準備。
他分析,目前天麻產業大而不強,下游產品的開發滯后,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風險大,要開發獨具特色的天麻系列產品。要在天麻特色食品、天麻保健食品研發和注冊方面下功夫。要加強資源整合,制定規劃,營造環境;要加快升級換代,提高天麻產品附加值;應積極引進人才,協同產業攻關;要規范天麻品牌宣傳。
郭順星還建議要形成天麻集散交易中心。在全國建立多個天麻交易中心,規范市場交易,提升品牌競爭力,降低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