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黑木耳菌棒生產期,走進蒼梧縣沙頭鎮大寨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只見村民正忙著在大棚里培育菌種。“平時,在這里打工每天收入60-100元不等,木耳生產期需要3個月,僅打工一項就有7000元收入。”正在勞作的梁德壬說。
“一塊地三份收益,有分紅有田租又有勞務收入,今年肯定能脫貧。”梁德壬是大寨村的一名貧困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中的5畝地租給基地,租金收入有5000元,在基地打工有7000元,再加上小額信貸入股基地年終分紅有1萬元,這樣一年下來,家庭收入達2.2萬元。
梁德壬的信心,來源于蒼梧縣在大寨村打造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大寨村林木及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日照充足、氣候適宜、土地平整,適合發展黑木耳種植。”該縣相關負責人說。
該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占地1250畝,并投入1200萬元建成了菌制棒中心,設置有兩條國內領先的食用菌生產線,日產菌棒可達12萬棒。基地采用“公司+村民合作社(農戶)+基地”的合作模式,由食用菌公司與村民合作社簽訂合同進行種植。當地政府出臺獎補政策,對參與黑木耳種植的貧困戶一次性補貼資金3000元/畝。
“通過在制棒中心、種植基地務工和種植黑木耳,將帶動800多戶貧困4000多人口脫貧增收。”該縣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初具規模,形成了貧困戶抱團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