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福建南平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員制度,并很快輻射到全國。如今,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了近20年,科技特派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他們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的創新力量,既是創新主體又是科技經紀人,更應成為鄉村的創業帶頭人。”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告訴科表示。
依托這一平臺,由院長、福建省食用菌產業重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首席專家胡開輝領銜的科特派團隊,通過與古田企業的合作、對接,在當地示范推廣真姬菇、銀耳等栽培關鍵技術,使全縣食用菌技術總體水平實現質的飛越。
胡開輝說,如今真姬菇工廠栽培單產由400g左右提高到500g以上,單袋產量提高了20%以上;而銀耳單袋干重由原來的90g提升到120g。真姬菇與銀耳關鍵配套技術的應用顯著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了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在胡開輝看來,正是科技特派員將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打通了科技興農的“最后一公里”。
夏學民認為,科技特派員將最先進的農業技術、食品技術和管理經驗,直接注入到鄉村企業,讓優質農副產品成為更加環保、更加安全的高附加值食品。
“科技特派員的主要職責是價值再造,準確識別城里人的需要,精準幫扶鄉村企業的產品準確定位,尤其是要‘穿針引線’導入適用實用技術,開展先進技術轉移,將科技系統的生產力轉移中心向鄉鎮下沉,向田間地頭下沉。”夏學民說。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楊富裕說,科技特派員可以全面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科技特派員帶著新品種、新技術下鄉創新創業,可以為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提供積極服務。(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