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遇冷會“冬眠”,天氣轉暖又會恢復“生產”。陶樓青年創客平菇種植戶徐偉最近就為平菇蓬勃的“繁殖力”頭疼不已,年初的暴雪導致平菇錯過了最佳生產期和銷售期,萬斤平菇堆積在手銷售無望。
朋友圈里為創客“求轉發”
“陶樓鎮創業青年徐偉,暫遇難關,請大家給予幫助,并轉發。”3月4日,一條創業遇難的求助信息在朋友圈內“蔓延”。“年前兩場大雪加凍害導致大量設施大棚受損幾乎絕收,損失慘重。年后本想挽回點損失又趕上了平菇滯銷。現有萬斤新鮮平菇急需銷售,有能力聯系大型食堂的朋友請和我聯系,超過一千斤的負責送貨上門。”
隨后,記者從信息首發者葛柏了解到,消息屬實。“年初暴雪確實對陶樓設施農業影響很大,徐偉創辦的基地是長豐范圍內為數不多的平菇種植基地,也是產量、規模最大的平菇種植基地。”曾經在團委工作的葛柏因為工作關系經常與年輕創客接觸,深為徐偉的困境焦心。“創業不容易,選擇農業創業更需要勇氣,希望大家幫幫他。”
年前暴雪改變了“出貨期”
平菇基地現況如何?銷售情況是否有所好轉?帶著一系列的疑問,記者聯系上了徐偉,38歲的他為了銷路已經寢食難安。年初接連兩場暴雪,對農業的“傷害”顯而易見,一個個坍塌的大棚觸目驚心。徐偉的平菇種植基地也不例外,農業設備受損嚴重導致菌菇生產棚內的溫度無法維持。
“與其他蔬菜不一樣,平菇生產具有‘休眠’功能。”徐偉所說的“休眠”,是菌菇包在氣溫下降時會自動“減產”,等到溫度達標后再恢復生產。值得一提的是,菌菇包的產量是固定的,突如其來的暴雪只是調節了它的“出貨期”。即便如此,這種紊亂的出貨期也幾乎使徐偉的基地面臨倒閉。“年前平菇售價在五塊左右,現在只有五毛。”
萬斤新鮮平菇“求帶走”
2011年投身創業的徐偉,選擇了眾人最無法理解的農業。相比之前的服裝貿易,對于徐偉而言農產品并不是最賺錢的項目。在他看來,做農業更多依靠的是“情懷”,感情和心血的雙重投入讓徐偉的“農業”項目運行得較為順利,直到2018年的兩場暴雪。“原計劃2/3的平菇要在年前上市,結果年前只出了不到1/3的貨。”其他的平菇種植戶也遇到了這類情況,平菇批發價格一落千丈,更要命的是外地批發戶不再前來合肥購買平菇。
天暖之后,基地里的平菇菌種包不斷生產,堆積在徐偉手中的貨越來越多。“每天可以生產2000~3000斤,庫里積壓了萬斤新鮮平菇。”由于不好保存,徐偉不得不將一部分出現腐壞的平菇倒掉,“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徐偉也開始迷茫,是否當初不該選擇農業項目。“如果能回籠一部分資金,我還能盡快將損壞的設備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