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冬蟲夏草研究室的數據顯示:在冬蟲夏草的主產地青海,1970年~1979年蟲草人均日采挖量為3000根;2000年~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僅為150根,數量驟減。
“挖一根蟲草要破壞0.5平方米草皮,過去20年,由于不良挖掘,蟲草分布聚集地海拔從平均3500米上升至4500米,每平方米草皮下蟲草蘊藏量從30根減至1.5根。”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曹暉介紹道。
隨著近幾年冬蟲夏草產業需求與資源矛盾不斷尖銳,“人工培育”逐漸成為新一輪競逐之地。在青海玉樹、四川阿壩、康定等冬蟲夏草分布區,從事人工蟲草培育的私人機構越來越多,除了冬蟲夏草原草,利用菌絲發酵技術,在培養罐內生產冬蟲夏草菌絲的藥企更是多如雨后春筍。
專家認為,雖然人工培育蟲草一定程度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危機,但人工蟲草與天然蟲草仍存差別,具體差異程度還不能被徹底了解,需國家出臺冬蟲夏草生產管理規范標準,使人工蟲草在被認識的情況下,合法、合理地進入市場,防止人工產品魚目混珠,打上天然的牌子賣高價。
專家同時認為在冬蟲夏草的發展過程中也不能放松對天然冬蟲夏草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冬蟲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建議,冬蟲夏草的采集應根據當年氣象條件彈性延長或縮短采挖周期,采挖以社區管理為主,保護自然環境。同時,在冬蟲夏草產區加大招商力度,發展冬蟲夏草工廠化產業,科學間歇性采挖,保護匱乏資源的同時進一步阻擋草原生態進一步惡化。
不僅如此,還要考慮到采挖蟲草的牧民收入可能會受到影響,當地政府應積極引導采挖牧民轉向產業工人,引導農牧民可適當開發冬蟲夏草以外的中藏藥資源,增加收入渠道,以平衡冬蟲夏草資源與農牧民利益。
?。ǘx夏草的規范采挖有利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