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鶴作報告

報告現場
易菇網訊:11月26日上午,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專題報告在靖州召開。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黃鶴副研究員就人工栽培道地產區的形成與現狀以及湖北茯苓基地建設特點與展望的相關問題作了報告。
報告中,黃鶴首先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人工栽培道地產區的形成與現狀。他表示,茯苓人工栽培的探索最早出現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南宋時栽培技術已臻完備,但未形成規模種植。呈現出藥材商品家野兼有,以采收野生為主的特點。主要產區在山東—河南—陜西一帶。宋末至明初,由于我國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森林資源迭遭破壞,經濟發展滯緩,藥材生產嚴重受挫,使得原以北方為主的茯苓栽培產區相應南遷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并逐漸形成大規模栽培,成為茯苓藥材人工栽培主要道地產區,供應全國,并一直延續至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緩解茯苓極度緊缺問題,國家選調湖北、安徽協助福建、廣東、廣西、云南進行引種栽培,擴大了栽培產區。近年來,我國茯苓栽培主要有兩大產區:第一大產區是以岳西為集散地包含湖北、安徽、河南、陜西;另一大產區是以靖州為集散地包含云南、貴州、四川、湖南。
然而產區的不斷擴大,產量的不斷提高,也存在一定隱患。“新產區的擴大,緩解了緊缺的藥材供應,但傳統藥材地道性遭到沖擊,不同產區間的種植方法和加工技術,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內在質量不穩等現象日趨明顯,影響了人民用藥安全和對外貿易信譽。”黃鶴表示,隨著我國進入WTO,為穩定藥材質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和外貿出口,全國開始推行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及GAP基地建設,情況也有所好轉。
隨后,黃鶴以湖北為例講述了茯苓基地建設的特點。據介紹,湖北茯苓基地的建設具有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科研先行,聯合大型企業建基地、注重產品研發,著力產業鏈延伸的特點。
他還提到,今后湖北茯苓基地的建設將嚴格按照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建設茯苓規范化種植基地;繼續進行茯苓良種繁育研究,進一步穩定、提高我國茯苓生產的質量和產量;以湖北大別山(英山)道地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園為核心,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茯苓產地加工基地,打造茯苓產業集群,建設大別山茯苓產業帶,加強產區與新產品研發、旅游等產業的結合,創造更大效益,鞏固已建的基地,助力扶貧;重點完成代料栽培技術研究及產品質量分析,擴大推廣應用規模,開創出生態種植、循環農業生產的新模式。
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于11月24-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等單位承辦,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專題報告共16個,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發展圓桌論壇、茯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會議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茯苓養生烹飪大賽、茯苓會議展覽等精彩活動,是繼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之后我國茯苓產業又一次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