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見到羅嬋的時候,仍然無法將眼前這個水靈靈的姑娘與大學生村官和寺耳鎮東莊村支部副書記這樣的身份聯系起來,更無法想象就是她帶領著寺耳鎮的幾百戶貧困戶一起創建了眼前規模龐大的陽光美農食(藥)用菌專業合作社。
棄教從政,扎根農村廣闊天地,羅嬋出生于1985年,畢業于榆林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畢業后的羅嬋曾把做一名靈魂工程師——教師,當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可在陜北任教兩年后,面對家鄉依然貧困落后的面貌,她發現家鄉的父老鄉親或許比眼前的學生更迫切地需要自己用所學的知識去改變他們艱難的生活現狀。可面對眼前的學生她又猶豫不決,痛定思痛中她咬牙辭去了學校的工作,踏上了回家的征程。2010年9月通過公開招聘,羅嬋被聘任為洛南縣寺耳鎮東莊村支部書記助理。
羅嬋說:“在聘任合同上簽字的那一刻,我心里覺得特別踏實、特別激動,因為我忽然認識到扎根農村第一線為老百姓服務或許才是我真正的夢想,我必須用篤定前行的腳步,把夢想拉進現實。”
帶頭突破科技興農創業路上夫妻比翼齊飛
寺耳鎮位于洛南縣城北55公里,東與河南靈寶相鄰,南與石坡鎮接畔,西與巡檢鎮相鄰,北與潼關相連。境內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山環水繞,風光宜人,氣候溫和,植被蔥郁,林木資源豐富,尤其是適于食藥用菌生長發育的樹種很多。
進村任職以來,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羅嬋通過調研觀察積極探索發現,靈芝、羊肚菌、豬苓、天麻、茯苓等藥用菌極其適合寺耳鎮這種海拔高氣溫低的特殊氣候條件,而且當地老百姓栽種豬苓等藥用菌已經成為傳統產業,但是由于寺耳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交通信息相對閉塞,廣大群眾在藥用菌栽種這個產業上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路子,面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卻經常陷入困境。
買不到優質的菌種,只會用傳統落后的栽種方式;對科技含量較高的新的栽種技術一竅不通;栽種出來的產品銷路不好等等難題擺在群眾面前。針對擺在眼前的一個個攔路虎,羅嬋經過全面的調研和細致分析之后認為,只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區位優勢以及人力資源優勢,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鼓勵群眾回鄉創業,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食用菌產業,才能解決眼前的種植發展困境。最后她認定:“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最適合寺耳鎮特點的致富興農之路”。

可基礎資金的困難又讓她徹夜難眠,因為寺耳鎮的貧困戶實在太多,群眾根本無法拿出資金去交學費,學習新技術。面對難題,羅嬋打起了在外面創業的老公的主意。經過千辛萬苦、費盡口舌,老公終于被羅嬋帶領家鄉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真誠感動了。他變賣了陜北的純凈水公司從陜北來到陜南,答應和羅嬋一起奮斗。
談到這里羅嬋深情地說:“他不僅在資金上支持我,更在精神上鼓勵我,從2014年底到2015年年初我們相繼去河南西峽、漢中的西鄉、洋縣、留壩等藥用菌發展規模較大、較好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取得真經。2015年5月下旬我們一起參加了在四川九寨溝舉行的全國第二屆豬苓大會,在國家允許和鼓勵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政策的引導下,于2015年5月份參加了由中組部組織的農村帶頭人培訓班,接受了農村帶頭人創業基礎知識培訓,為后期創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精準扶貧走合作社互助之路
在寺耳鎮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為了盡快實現農村脫貧解困,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羅嬋于2015年8月成立了洛南縣陽光美農食(藥)用菌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300萬元(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3611021MA70T09N3E),入社社員500余戶其中貧困戶260余戶。已流轉土地80余畝,科學規劃,建成標準化無公害食藥用菌農業產業基地,形成種植規范、管理現代,質量完善的“安全、現代、高效”食藥用菌體系。主要栽培靈芝、羊肚菌、豬苓、茯苓、天麻、香菇、木耳等。
合作社的組織機構健全,設立理事長一名、理事二名、監事長一名,監事一名。通過食(藥)用菌專業合作社引領帶動當地農民栽培豬苓、茯苓、天麻、香菇、木耳,目前已帶動農戶發展豬苓50000余窩,預計收入達500萬元。
該專業合作社地處寺耳鎮街道(原寺耳糧站),基地占地面積30000多平米,已完成投資100萬元,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員+農戶”的形式,以實驗、生產、栽培為一體進行食(藥)用菌的生產、栽培和銷售。擁有實驗室300平方米,養菌房1000多平米,廠區內實驗基地1000平方米,辦公區、宿舍等1000平方米,現有工人45人(其中貧困戶30人)。從河南省西峽縣聘請食藥用菌專家作為合作社技術顧問,常年駐廠進行技術指導。合作社已經注冊了“秦嶺美農”35類特色農產品商標,“陽光菌業”31類特色食藥用菌商標,把寺耳乃至全縣的農副產品推向更廣闊市場。

結合“雙包雙促”扶貧攻堅行動的精神,陽光美農食(藥)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以小農戶形成大規模、建設產業鏈、擴大扶持覆蓋面”的發展思路,引進、試驗、推廣食(藥)用菌種植,并推行“五統一”的標準化種植即:“統一提供優質菌種、統一購買專用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和服務、統一種植規程、統一回收”,從而實現農戶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目前,陽光美農食藥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為寺耳鎮精準扶貧產業基地,通過合作社產業帶動500余戶,其中貧困戶260余戶,殘疾人戶50戶,就業代動45人(貧困戶35人)被評為2015年度寺耳鎮優秀示范合作社。
據了解,技術人員經過學習和研究,適合寺耳鎮高寒特殊氣候條件的菌種相繼投產,目前已解決了寺耳鎮乃至周邊地區購菌種難、技術落后銷路難等藥用菌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希望。公司自身發展同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專業合作社參與、帶動農戶”的市場經濟模式積極開發食藥用菌產業。

嘗到甜頭的羅嬋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在建立免費技術咨詢服務平臺的同時,公司積極上門為廣大群眾進行技術指導,開展食藥用菌技術培訓活動。為全鎮藥用菌栽種大戶提供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和市場共享,切實解除藥用菌栽種過程中的后顧之憂,達到了互利多贏的最佳效果。
采訪過程中羅嬋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業的過程中,不僅要給村民帶來新觀念、新思維,還要留下讓農村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最后羅嬋表示他們將繼續按照“合作社+基地+社員+農戶”的模式發展,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擴大基地擴張生產總量,力爭到2018年發展為省級優秀專業合作社,社員戶年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下一步將建起陽光菌業電子商務平臺,讓寺耳的農副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