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影
在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命名法分會(2017年7月17日)前夕,為充分學習菌物命名法規,了解法規變化趨勢,同時也作為中國大型真菌紅色名錄評估項目的培訓內容,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菌物學會共同主辦的“菌物命名法與多樣性編目研討會暨講習班”于7月11-15日在北京舉辦。來自全國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多位菌物學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參與了學術研討會和培訓學習。
本次研討會和講習班共邀請到國內外18位專家做特邀報告。李玉院士(吉林農業大學)在開幕式上指出,此次研討會和講習班是我國首次將菌物命名法原則與名錄編纂放在一起探討,這個活動將載入我國菌物分類、命名和編目的歷史;而且,講習班將為我國菌物學科培養一批新生力量,將對我國乃至全世界菌物分類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幾個專題展開了討論。在命名法上,David Hawksworth教授(英國皇家植物園)對菌物命名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做了精彩報告,姚一建研究員(中科院微生物所)與參會者共同探討了國際命名法規和漢語學名法規的基本要點。在多樣性編目進展方面,魏江春、莊文穎(中科院微生物所)院士,馬克平(中科院植物所)、Paul Kirk(英國皇家植物園)、姚一建(中科院微生物所)、楊祝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研究員、王琦(吉林農業大學)、張修國(山東農業大學)、孫廣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東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教授分別介紹了全球菌物多樣性編目現狀、英國菌物名錄和中國地衣型真菌、盤菌、黏菌、卵菌、無性型真菌、農作物病原真菌以及中國醫學真菌的多樣性編目和紅色名錄研究現狀。就菌物分類與系統學研究發展趨勢,魏江春、莊文穎院士,Paul Kirk、劉杏忠(中科院微生物所),白逢彥(中科院微生物所)、楊祝良、李泰輝(廣東微生物所)、趙瑞琳(中科院微生物所)等研究員評述了地衣型真菌、子囊菌、真菌基部類群、圓盤菌綱、酵母高階單元、擔子菌、蠟傘科和蘑菇科等類群的進展。此外,郭良棟和蔡磊(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分別就DNA高通量測序與條形碼技術的真菌多樣性研究現狀和真菌物種的概念、物種的識別及國際真菌分類委員會進行詳細的介紹。

特邀專家

特邀專家
講習班中,David Hawksworth、Paul Kirk和Patricia Wiltshire(英國南普敦大學)三位教授通過集中授課、分組討論和回答問題等多種形式對菌物名稱的有效發表、合格發表、優先權、模式標定和確定正確名稱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講習班結束時,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杏忠主任、中國菌物學會郭良棟常務副理事長和授課專家一起為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

會場
通過研討會和講習班的學習,學員們紛紛表示專家們傳遞的信息量非常豐富、受益匪淺,在這里,學員不僅了解了菌物命名法規的基本原則,而且活躍的授課方式也提供了與專家更多的交流機會,便于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直接進行釋疑。為了方便溝通和信息共享,會務組還為本次活動建立了網上交流平臺。學員們盼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加與此相關的論壇和培訓班,以期提升研究水平,把我國的菌物研究推向國際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