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現代循環農業,必須結合區域農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探索模式,因勢利導突破難點。很顯然,東南地區是我國農業高度集約化的重要區域之一,其最大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耗,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面臨著生產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巨大壓力。據統計資料顯示,東南地區農牧菌廢棄物總量近4.2億噸,秸稈有效利用率不足80%,畜禽糞污處理率不足60%,同時快速發展的食用菌產業產生的大量菌渣仍缺乏有效的利用。因此,如何將巨大的農牧菌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防控污染,提高效益,其現實的生產意義與深度的環保意義都是顯而易見的。
近5年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承擔“十二五”國家支撐課題“東南地區農牧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2012BAD14B15)”專項,主要針對東南地區種植業、養殖業和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畜禽糞便、秸稈、菌渣等農業廢物量大面廣,污染嚴重,利用率低、開發模式單一等現狀,將農牧、農菌、農林、農企有機結合并融入畜牧廢棄物污染有效治理中,將資源化主動利用與高效化綜合開發的技術有機結合,創立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體系。
要實現農牧菌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與資源轉化,必須結合生產實際,因地制宜構建模式。通過多年實踐,優化構建了現代循環農業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大中型養豬場廢棄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多級循環利用、規模化養殖場微生物發酵床及其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以牧草治污與飼草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業生產與增值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業生產碳減排為目標的農菌立體栽培多級循環利用、農牧菌廢棄物制肥多級循環利用、以菌渣高效轉化為核心的多級循環利用等7種具有東南區域特色的多級循環農業模式,并對東南地區農牧菌廢棄物循環利用潛力、農田環境承載力、多級循環能值、循環利用效益和食用菌栽培多級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特征進行系統分析。
要實現農牧菌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與資源轉化,必須通過協同攻關,突破環節鏈接技術。通過多年實踐,重點突破了28項相互鏈接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攻關環保型生豬飼料及其健康養殖配套技術、糞便污水污染物快速減量化技術、微生物發酵床大欄養豬關鍵技術、狼尾草草地消納養牛場廢水技術、飼草新品種選育和牧草加工技術、奶(肉)牛高效利用牧草技術、小型隧道式擺頭進料機的研發與應用技術、雙孢蘑菇新菌株選育和栽培技術、食用菌菌渣二次栽培食用菌技術、農作物(木薯、芋頭)套種竹蓀技術、茶園套種靈芝技術、特色農牧菌廢棄物生物炭制備和應用技術等。
要實現農牧菌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與資源轉化,必須實施集成推廣,促進成果有效應用。通過多年實踐,因勢利導創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構建了以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為紐帶的多級循環、以墊料(豬糞渣)再利用的多級循環、以菌業生產與增值利用為紐帶的多級循環、以菌業生產碳減排為目標的多級循環、以制肥工程為紐帶的多級循環等集成推廣的示范基地30個。并集聚產業要素,促進現代循環農業園區的建設,實現循環農業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與規模化集成開發,將傳統分散式的農牧菌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向現代設施化與集約化的多級循環農業的現代化生產轉型。近幾年成功開發了30多個系列產品,并累計輻射推廣新品種與新技術300多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現代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深化技術研究而言,我們將在循環農業科技攻關取得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圍繞“南方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區模式構建與接口技術集成研究”的主題,拓展接口環節協同攻關,突破高效集約經營技術,為循環農業產業化開發提供有效支撐。我們將結合南方區域實際,分為農林牧結合、農牧菌結合、果草牧結合生產系統以及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園區綜合體構建等四個方向開展系統研究,力求提升現代循環農業產業的機械化、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與污染防控率,進一步拓展與提高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水平與高優化的開發成效。
就發展對策而言,我們建議制定全國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指導與持續推進循環農業發展;要繼續設立國家現代循環農業科技專項,分類分區域開展集成技術創新;要設立循環農業產業園區與國家示范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經驗;要研究并制定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條例,創立中國特色綠色農業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