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遠嫁”到彭陽縣城陽鄉長城村,13年間,“蘑菇姑娘們”的住房條件改善了三回。
初到西北,“姑娘們”擠擠挨挨“住”在兩間土窯洞里,門口只有一扇破舊的草門簾。兩年后,“搬進”了條件稍好些的陽光房。又過了兩年,趕上房屋拆遷改造,“舉家搬遷”到第三代陰陽棚。2016年,“姑娘們”集體住進了360個規格不等的現代化“標準間”,每個房間里,立式“席夢思”、吊燈、空調、攝像頭、噴霧式加濕器……各種新潮設施一應俱全。
溫度:14±1,濕度:60%-80%,燈光:柔和。
推開智能推拉門,一朵朵菌菇如同暗夜里悄然盛開的“花朵”,一簇一簇、層層疊疊,散發出草木的清香。
“這些菌菇嬌貴得很,沾上水就被‘感染了’,所以加濕必須用噴霧。你看,房間的屋頂是一層黑紗,就是防止水滴滴下來。”園區技術員薛慧蓮說。
“土窯洞時代,菌菇們的產量很低,一包菌種只能產出二三兩菌菇。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調動了菌菇們的‘工作積極性’,產出效益大大增加,現在一包菌菇的產菌量提高了三倍多。”彭陽縣科技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李萬斌說。
臨近下午六時,園區內,幾個村民正準備下班回家。在這里工作了11年,長城村村民韓英玲已經有了“上班族”的氣質,米色運動衫、黑色緊身褲、灰色運動鞋,時尚的裝扮絲毫看不出已經在園區里忙碌了一天。蘑菇三次“搬家”也改善了村民們的工作條件,韓英玲說:“剛開始也戴著頭巾帽子,穿破舊的衣服來干活兒,每天包裹的嚴嚴實實,回到家還是灰頭土臉?,F在不一樣了,早上漂漂亮亮地來,晚上漂漂亮亮地回,一點泥水都沒有。”
福建的“蘑菇姑娘”來到寧夏后,被賦予了全新的名字:六盤山珍。每天,有5噸各類鮮菇從車間里下線,奔赴西安、蘭州、銀川等地的“菜籃子”,年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
13年前,這些來自南方大城市的“姑娘”“遠嫁”西北小山村,村民們都當稀奇地來窯洞里看熱鬧。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村民們陸續在菌菇園區里找到了工作,大家才明白,原來,菌菇們的“重任”是為了幫助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共有600多名村民在園區就業,月均收入近3000元,這些村民當中有一半兒是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