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的大興安嶺仍然傲雪凌霜,黑龍江大興安嶺阿木爾林業局紅旗管護區卻早已一片繁忙。接菌、裝鍋、打包、拌料……職工們忙得熱火朝天。如火如荼的食用菌產業攪熱了大興安嶺寒冷的早春。
出臺優惠政策 壯大綠色食品產業
阿木爾林業局紅旗管護區施業區總面積11萬多公頃,在冊職工331人,自1978年成立以來,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100多萬立方米。“木頭經濟”一度是這里的支柱產業。然而2014年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職工轉崗擺在管護區黨組織和職工面前,如何突圍“木頭經濟”成為一道不得不思考的難題。
為了實現林區的產業轉型,近幾年來,管護區按照地委的戰略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制定了全民創業電子檔案,出臺了全民創業扶持政策,架設供電線路3000多米,引灌溉水渠700多米,建成了35公頃的黑木耳種植基地,無償為種植戶提供育菌室15棟房舍,引導職工發展食用菌產業。
正是由于政策措施到位,管護區涌現了賴迎春、何心舟、周振林等食用菌養殖大戶。2016年,管護區養殖黑木耳、松衫靈芝和滑子菇達100萬袋,安置轉崗職工及家屬就業200多人。
今年48歲的巨長會原來是管護區一名采伐工。今年趁著營林生產間隙,他和妻子都參與到了食用菌生產中來,夫妻倆一天能掙到230元。巨長會的兒子在外地上大學,一年2萬多元的學雜費因為從事食用菌生產得到了很大緩解。
結對子強幫扶 解決養殖難題
阿木爾林業局紅旗管護區黨支部以“四個在一線”為載體,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與養殖戶結對子,形成了黨建圍繞產業轉,產業發展促黨建的可喜局面。
每年8月是采集山產品與采摘黑木耳的雙重疊加期,食用菌養殖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用工荒。為了幫助養殖戶采摘黑木耳,及時收耳歸倉,管護區成立了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僅在2016年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就為養殖戶義務獻工100多人次。
針對養殖戶生產環節不精、不細,無形當中增加了生產成本的實際,管護區黨支部由支部書記親自掛帥,帶領黨政班子成員深入到生產食用菌現場,幫助養殖戶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精細化管理,督促黨員干部成為“土專家”。
管護區黨支部書記穆臣偉介紹說:“養殖食用菌的效益,是一分分算出來的,是一道道工序節省出來的。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接菌不是在無菌環境下操作,菌包就會產生病菌、雜菌,1000袋不算啥,1萬袋損失就大了。”
在黨支部的實力護航下,養殖戶的實際困難解決了,職工養殖食用菌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成立合作組織 實現設備信息共享
為了實現合作共贏,紅旗管護區成立了兩個食用菌合作社,將食用菌養殖大戶整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人力、設備、信息共享,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
食用菌養殖大戶刑俊國2016年收獲干品黑木耳3000多公斤,以每公斤60元的批發價格,全部賣給了經銷商。今年他生產黑木耳三級菌包15萬袋,另有10萬袋松衫靈芝下地。由于他率先安裝使用了自動接菌機、蒸汽消毒鍋等設備,免費提供給其他養殖戶生產食用菌,今年帶動了賴迎格養殖黑木耳6萬袋。
食用菌養殖大戶何心舟今年生產黑木耳三級菌包10萬袋,每天生產菌包4000袋。何心舟說:“時間不等人,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我生產完后,其他養殖戶等著用打包機呢。”據了解,紅旗管護區按照合作社的管理機制,統一了菌種,統一了生產標準,今年將生產養殖食用菌100多萬袋。目前,食用菌生產正在有序進行中。
人勤春來早。阿木爾林業局紅旗管護區抓住產業提檔升級的有利時機,乘勢而上,大步邁向了轉型發展的新征程,用“黑牡丹”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轉型突圍了傳統的“木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