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送禮送健康”,各地特色健康產品成為熱門年貨或饋贈親友禮品,貴州、云南、陜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為傳統天麻產區,長期以來,天麻在這些地區被視為養生珍品。業內頗具盛名的食用菌行業門戶網——易菇網,近年來全力打造食用菌電商平臺,原計劃將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系列食用方便、綠色、環保的天麻深加工產品作為年貨推廣,卻出現企業不敢合作的尷尬局面。送錢上門都不要,怪事?
筆者從易菇網電商平臺負責人進一步了解到,原來最近由烏蒙騰菌業生產,代理商郵樂網和微商銷售的天麻酒、天麻面條等產品,受到了惡意“職業打假人”“非法添加”和“虛假廣告”投訴,企業只好開門迎客、卻無奈封貨送客,同時企業也面臨高達數十萬元的罰款和賠償,這對于正處于發展之中的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天麻佳品出貴州,貴州天麻數大方”。明洪武年間,“大方天麻”為奢香夫人進貢朱元璋的烏蒙三寶之一。大方天麻還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通過國家原產地生態產品認證。2016年,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在大方縣召開,期間,當選“國家天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和副理事長單位大方縣九龍天麻開發有限公司的產品都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環境體系認證,為貴州省著名商標。兩家企業在天麻“伴生菌種”生產、規范化的林下仿野生基地建設、產品創新加工方等面對全國天麻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此外,天麻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藥食”兩用歷史,企業產品宣傳功效均有據可查,如何就遭遇投訴呢?原來,天麻被列入國家衛計委既可作藥品,又可作保健食品,但不能作為普通食品,這是企業遭投訴的根本原因所在,這也是天麻產業發展的瓶頸。
為何天麻只能作為藥品或保健品而不能做為食品?易菇網工作人員邀請相關專家一起查閱大量原始資料,經過大數據分析后更是感到十二分不解。

一是從歷史角度來看,天麻是傳統的養生食材。天麻入食最早記載見于《神農本草經》:名曰赤箭,列草部上品;說它“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嵩山、衡山人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本草綱目》中天麻之論述(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二卷): 赤箭 [氣味]辛,溫,無毒。[志曰]天麻,辛、平,無毒。[大明曰]甘,暖。[權曰]赤箭芝一名天麻。味甘,平,無毒。《植物名實圖考長篇》記載:“天麻常服,不獨去病,乃保真延年,與仲景八味丸并驅矣”;《日華子本草》謂:“天麻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大書法家柳公權有《求赤箭貼》取天麻作扶老之用。千百年來,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河南、貴州、湖北、安徽、陜西、四川、云南等全國所有地區,無不用天麻燉雞、鴨、豬肉、鴿子、牛羊肉等,即便是七星酒店,也無不如此。從未見食用安全事故報道。天麻是無毒和安全的。天麻是名符其實的健康養生食品。
二是從市場需求來看,天麻是地地道道的民間食品。目前國內天麻需求量每年約2萬噸,其中絕大部分被作為食品被大眾消費,少部分進入制藥行業和醫療機構作為藥用。這說明民間天麻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養生,是我國最重要的“大健康”品種之一。未來十年,全國將有2億人口步入老年,天麻將成為老年人群最重要的健康養生產品,而不是老年人的治病產品。
由此可見,天麻產業是名符其實的“大健康”產業。
三是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天麻產業是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的大健康大扶貧產業。目前國內天麻主產區主要有:貴州、云南、四川、湖北、陜西、安徽、湖南;在甘肅、河南、江西、臺灣、河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地也有分布。全國經營天麻為主的企業、合作社有數千家,天麻常年種植面積在60萬畝左右,年產鮮天麻9.6萬噸(折合干品1.6萬噸),種植農戶15萬余戶,農戶通過種植天麻年增收8000元以上。天麻企業已開發出干品天麻、天麻粉、天麻酒、天麻面、保鮮天麻、天麻膠囊、天麻凍干粉、天麻片等加工產品,為全國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群體提供多元化產品選擇。天麻健康養生產業在各地也逐步形成。天麻已形成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的態勢。天麻產業已成為各地林下經濟、山地高效農業以及精準扶貧有效產業,天麻產業是名符其實的“大扶貧”產業。
四是從相關規定來看,天麻應該列入新食品原料。近年來在食品領域,新食品原料發展迅速。大量的研究證實,新食品原料大多具有一定的健康功效,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目前獲批的新食品原料目錄里類似天麻的有吉林人參和云南三七花,它們與天麻有著同樣悠久的應用歷史和條件,按理按規,天麻也應獲批列入新食品原料。由此可見,天麻列入新食品原料有例可參,是大勢所趨。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順星認為,天麻的人工栽培經歷了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天麻已不僅僅是一個規模化產業,更是由大而強的一個產業,它不僅僅局限于藥品領域,天麻成為新食品原料是可行的。
2016年6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李寧研究員在“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上就新食品原料的相關法規和安全性作相關主旨報告時提出:“在推進天麻成為新食品原料之路中,要充分論證市場,論證需求,防止天麻一旦成為新食品原料種植量大幅度提升,導致物賤傷民的現象。”
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文華安是天麻列入新食品原料的眾多呼吁者之一,他認為,天麻符合新食品原料要求,也是提升全民健康較好的食物源。
國家天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貴州省農科院研究員朱國勝認為:我國目前將天麻作為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嚴重制約了產業的發展,民眾消費得到壓制和限制,產、學、研領域已經形成廣泛、一致的認識,那就是加快推進天麻作為新食品原料的申報。
貴陽中醫學院江維克教授研究表示,除關注天麻素外,天麻多糖含量也是檢測天麻質量的一大標準,多糖有四大作用,可增強免疫、抗腫瘤作用;降血糖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輻射作用,且天麻多糖含量高于人參多糖含量(人參多糖含量約為13.3%)。此外,天麻總氨基酸含量高于黃芪、天冬,天麻氨基酸比值系數分與黨參、白芍相當。
為突破全國天麻產業發展的瓶頸,全國天麻企業應當齊心協力,通力合作,根據新食品原料的申報要求,完善相關工作,向國家衛計委申報,將“天麻”列入“新食品原料”,系統挖掘天麻的健康養生功能,把天麻產業培育成為保健、強身和益壽的大健康產業,富民強國的“大扶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