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寧縣江鎮鎮余沖村山洼的田地里,十幾名村民正在忙碌著:有人正在無菌箱里給菌棒打眼;有人正給高溫殺菌的鍋爐加柴;更多人正在搬運接種好的菌袋……遠遠望去一排排整齊有序的菌袋,十分壯觀。這里就是江鎮余家沖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今年以來,該種植基地已吸收村里20戶貧困戶就業。
地處深山 條件適宜
“村里年輕勞動力在外面打工、做買賣的多,留下老弱婦孺在村中種糧,靠天吃飯。”據余沖村村主任余家炎介紹,該村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全村轄8個村民組共751人,其中貧困戶11戶36人。
為了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村兩委決定利用地處山區的優勢,與企業合作發展黑木耳產業。
“種植黑木耳技術條件不高,注意溫度、濕度、酸堿度和光線、營養就行,我們余沖村地處山區,溫度適宜,水質又好,很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大部分群眾都能種植,婦女、老人也能干。”正在現場教授村民接菌技術的余世林,是這家合作社的法人,也是土生土長的余沖人。他說,回鄉創業選擇種植黑木耳,也是考慮到家鄉的環境適宜。
據介紹,該合作社目前占地面積3100畝,總建筑面積1860㎡。廠房建設都是利用余沖村山上的毛竹搭建而成,其中發菌的原料也是利用江鎮當地的棉籽殼、麥秸等資源。
引鳳還巢 前景可期
合作社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江鎮鎮的“引鳳還巢”招商政策。今年年初,余家炎帶著這一招商政策,聯系了準備回鄉創業的余世林以及其他股東,四人經過多番考察調研后,這才合資共同創立了現在的余沖村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開始籌資、購設備、雇人員,以及之后的木材破碎、高溫殺菌、菌種種植、菌種發酵……再到之后的“木耳棒子”下田,噴水、保持溫度,然后成長……“8月份前,我給前期參加木耳種植的村民發了一次工資,大約近7萬元的人工費,平均一個人80-100元一天。”余世林說。
據余世林介紹,黑木耳質軟味鮮,滑嫩爽口,營養豐富,市場前景較好。“今年由于是第一年種植,保守估計產量在2萬斤左右,年產值60余萬元。”
“這只是一期規模,明年我們打算在江鎮上豐村擴大種植規模。我們不僅在家門口創業,家門口創收,也實實在在給本村的村民帶來了實惠。”望著滿眼的菌袋,余世林信心滿滿。
“造血”扶貧 村民受益
今年58歲的余沖村村民余老爹(化名),就是這20戶貧困戶之一。因為年老不方便外出務工,余老爹正愁找不到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掙錢的工作時,村里就介紹他到合作社做木耳種植工作。
在成為合作社長期員工之后,余老爹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我這個年紀,在家門口工作,能拿到一個月兩三千元工資,除了家里生活開銷,還有些結余,很滿足。”即便手上還在忙著活,但說起這些來,余老爹滿臉笑容。
“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僅僅單純地給些錢來慰問,這只能幫一時,要想徹底地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還是要讓有條件的人走產業扶貧之路,‘輸血’更需‘造血’。”江鎮鎮黨委書記董紅軍認為,余沖村食用菌發展模式,符合江鎮地方特色,是值得在當地推廣的扶貧產業。“目前,自然條件同樣適合的新合、于山兩個貧困村也在醞釀發展食用菌。在形成一定規模之后,這一模式在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的同時,也有望成為江鎮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