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清一色種玉米的東北黑土地,如今供給側改革,結構怎么調?來自吉林的農業(yè)大縣給出了答案。以黑木耳替代玉米,通過優(yōu)化栽培技術,種一公頃黑木耳,產值超過了一百萬。黑木耳,成為黑土地上的“烏金”。
盛夏時節(jié)的東北平原,綠蔭下,一片片白色大棚里,黑黝黝的木耳,像一朵朵盛開的絨花。放眼望去,大棚里,一字排開的菌包足足有4、5萬個。技術員郎福強指著一袋菌包告訴記者:“我們的木耳它靠的養(yǎng)分是麥糠、稻糠和豆餅。現(xiàn)在正是全力采摘期,每一次采摘需要五六天。五六天之后,它的小木耳有長出來,完了在繼續(xù)采摘。每一代菌包上有200左右各眼,200左右個木耳,每次采摘大約在30到40個之間。完了一茬一茬的,一個菌包(產量)大約在一兩左右。”
郎福強說,別小看這座木耳大棚,一年里,它的木耳產值就能達到10多萬元:“一個棚大概能產4、5千斤吧。濕耳得達到7、8萬斤。一年就在五月中旬到七月一號,是采耳期間。從過去年的12月份開始生產,三月開始進棚。一直到現(xiàn)在到七月一號就結束了,這一茬。”
農安縣兩家子村黨支部書記于文俠,把黑黝黝的木耳,稱作黑土地上產出的“烏金”。他興奮的說,木耳種植非常適合農村發(fā)展。不但經(jīng)濟效益高;還能大量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與一家一戶種玉米相比,經(jīng)濟效益增加了幾十倍:“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啊。包括木耳采摘時候和生產時候,它的用工量都很大的。一畝地這個棚子的用工量,都在幾十個工。它一公頃的玉米產值在1.5萬左右。它這個棚子,一公頃得一百多萬,產值大。老百姓一個還能打工,還能自行生產。”
近年年,農安縣幾個鄉(xiāng)鎮(zhèn)都展開了木耳種植,生產已經(jīng)步入正軌、銷售渠道已經(jīng)打開。于文俠指著身旁的兩座大棚,信心滿滿的告訴記者,質量好,這訂單就沒問題,坐在大棚里就有人上門收購。明年,還要擴大生產面積,讓更多農民嘗到甜頭:“現(xiàn)在是這一公頃,來年我再擴展到三到五公頃。老百姓單戶這,我再發(fā)展個十戶、八戶的。管它技術、生產菌棒,讓老百姓經(jīng)營,還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