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貴州黔西南州安龍縣食充分發揮地理氣候優勢,按照“公司+科研院所+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建設食用菌產業園拓寬扶貧新路徑。目前,食用菌已成為當地的特色農產業之一,為示范、展示和推介“中國最大優質夏菇基地”,擴大“安龍食用菌”的影響力,加快推進安龍縣及全省食用菌產業裂變式發展。7月9日,安龍縣將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黔西南州安龍縣食用菌產業觀摩研討活動,業界專家學者將蒞臨安龍把脈產業發展。
黔西南州安龍縣食用菌產業觀摩研討活動由貴州省人民政府、中國食用菌協會、中國菌物學會主辦,貴州省扶貧辦、貴州省農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安龍縣人民政府承辦,浙江大學、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易菇網、貴州省農科院、貴州省微生物學會、黔西南州農委、黔西南州扶貧辦、貴州安慶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協辦。活動主題為“美麗鄉村、綠色減貧與黔西南州安龍食用菌產業發展”,并邀請到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顧國新,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譚琦,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文華安,中國食用菌協會秘書長何海龍,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食用菌協會顧問羅信昌,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劉作易,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姚方杰,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食藥用菌》主編蔡為明,浙江大學求是學院院長、浙江大學生物教學實驗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吳敏,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大陸)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韓省華,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分會秘書長、易菇網總裁張升明,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朱國勝,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馬英梅,浙江省慶元縣食用菌研究中心總農藝師、浙江省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主任葉長文。業界專家、學者將蒞臨現場進行實地觀摩,并就“我國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與貴州機遇”、“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況及趨勢”、“食用菌產業生態化的緊迫性及策略”、“我國香菇產業概況及石漠化地區食用菌產業扶貧建議”、“食用菌產業生態化的緊迫性及策略”、“我國香菇產業概況及石漠化地區食用菌產業扶貧建議”、“黔西南食用菌產業發展問題及應對策略”等內容作相關專題報告。
據易菇網了解,安龍縣食藥用菌產業緊緊圍繞貴州黔西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安龍核心區和貴州省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規劃進行建設,規劃面積1.8萬畝,覆蓋全縣9個鎮(街道辦),其中核心區5000畝。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理念,建設內容有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區、浙江大學安龍食藥用菌菌種研發中心、菌包、菌棒生產區、干品加工區、產品交易區、觀光旅游6個功能區。圍繞“扶貧攻堅”和易地移民搬遷“進大棚、搬新家、建新城”總目標,將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區園建設與精準扶貧及易地移民搬遷工作有機結合,建成以安龍縣為中心的現代食用菌產業功能集聚區、科技成果轉化區、生態循環現代農業樣板區、返鄉青年創業區,建成精準扶貧的孵化園。園區建成后,預計全縣食用菌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
生態優勢決定高質量菌品
安龍縣地處滇、桂、黔三省結合部,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全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達1256毫米,夏季平均氣溫21.9℃,夏季平均降雨量984毫米,年日照數1504.7小時,無霜期288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空氣質量達標率100%,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避暑的最佳首選之地。
安龍縣歷史悠久,開發于春秋戰國時期,明清之際成為貴州西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淳樸的民族風情,素有“三千年文化、三百年荷花、三十處美景”之美譽。縣境內有招堤十里荷花國家濕地公園、仙鶴坪國家森林公園、亞洲第一的篤山溶洞群、南明歷史博物館等景區景點,先后榮膺“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地”“中國最佳賞荷避暑休閑地”“國家濕地公園”“貴州十大魅力景區”“貴州省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的小城”“中國最美五十佳小城”等榮譽稱號。
特質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大量菌種的生長,歷來就有大量野生菌生長的環境和條件,所轄境內的“馬蹄菌”和“雞樅菌”成為難得的生態食品。尤其是在全國各地食用菌的淡季——夏季高溫季節,仍可生產出大量優質的香菇和灰樹花。
依托生態優勢 建設食用菌產業園
2014年以來,安龍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引進浙江麗水慶元團隊,圍繞貴州黔西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安龍核心區和貴州省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食用菌產業園,規劃面積1.5萬畝,覆蓋全縣9個鎮(街道),其中核心區5000畝。
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理念,現已建設了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區,浙江大學安龍食藥用菌菌種研發中心,菌包、菌棒生產區,干品加工區,產品交易區及觀光旅游區6大功能區。建設了菌包生產、滅菌、養菌、接種、分選、冷藏等車間8250平方米,1988平方米貴州食藥用菌研究所(浙江大學安龍食藥用菌研究中心),1500平方米的干品加工車間,559個標準生產大棚,已解決203戶農戶種植,解決就業近2000人,按照現有規模,園區每年生產鮮菇7550噸、干品650噸,實現產值1.35億元,產品主要銷往廣州、深圳、昆明、柳州、貴陽等國內市場及韓國、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外市場。
多舉措并施助力食用菌產業發展
1210脫貧模式
該園區圍繞食用菌產業建設,采取1210發展模式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即:1戶貧困戶到園區種植2個食用菌種植大棚,兩年實現10萬元的收入,脫貧后的農戶離開核心區,到其他鎮(街道)繼續發展或自建大棚繼續種植,原種植大棚交由新的貧困戶來進行種植,公司、合作社和公司技術部門將提供技術指導并進行產品回收。
建立共商會、鄉創會等產業發展組織,實現多元化推進格局
共商會就是同社區委員會、村組干部、農戶共同商議,形成共商、共識、共建、共擔、共享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村組干部、農戶的積極性和創業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扶貧效果。鄉創會就是將反鄉青年組織起來,利用青年創業軍的資源積累和智慧參與食用菌園區建設,創建青年創業軍團,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創新機制,實現“三變”
村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資源入股到園區龍頭企業,農戶每用1畝土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紅600元以上,成為公司股民。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扶貧資金建設的大棚為村集體資產,提供給貧困戶種植食用菌,每年收取一定的維護費,村委會負責組織農戶種植、采摘、分選后交給公司,公司每斤按0.5元付給村委會,在扶持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解決了空殼村問題。
六個倍增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一是多方合作,延長產業鏈,從一產到三產得到融合發展,實現園區產業規模倍增,產值倍增。二是通過加強園區水電路訊等建設,生產設施得到提升改造,為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實現基礎設施倍增。三是利用園區龍頭企業與浙江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對種植戶的培訓,培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種植能手,年培訓規模5000人次以上,實現人才倍增。四是通過技術改造、人才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大大降低各個環節生產成本,實現產業效益倍增。五是在龍頭企業、村委會(公司),青年創業軍的共同努力下,在浙江大學的指導下,參與產業發展的農戶知識結構得到調整,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參與意識增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通過園區龍頭企業,村委會共同組織的種植能手比武,文體活動,實現經濟、精神同步脫貧。六是園區建設中,將村居改造,環境綠化、河道水系整治納入建設范圍,并圍繞農旅相融、三生融合,帶動發展農家旅社、農家餐館、實現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建設,園區實現環境改善倍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