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衍銓作報告

會議現場
據介紹,竹蓀含有多種維生素、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典型的“天然、營養和多功能”食品。竹蓀主要產自福建、貴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廣西,且目前竹蓀仍屬珍稀品種。目前規模化種植的栽培方式主要以發酵料野外開放式畦床,竹蓀栽培見效快、效益高、適合家庭種植。
報告中,他特別談到種植過程中的連作障礙,如菌球數量減少、產量嚴重下降、品質明顯下降、生產狀況變差等問題。但他也表示,對于連作減產產生的原因至今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釋,原因可能為土壤微生物區系失衡、土壤酶活變化、土壤理化性狀惡化、自毒作用等。其中,黏菌、煙灰菌為主要病害,要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他特別指出,在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農藥。
在談到目前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時,他表示同質化現象嚴重、加工產品較少,缺乏品牌等都是竹蓀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談及現在急需開展的工作,他認為應加強優良栽培品種選育、加強竹蓀采后生物學及保鮮技術研究、加強竹蓀生物活性物質解析、加強相關保健及功能性產品的研發并探明竹蓀有效成分活性作用的途徑與機理,為進一步開發新藥和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奠定良好的基礎。
冬蓀,即無裙竹蓀,近年來,逐漸成為大方地區新的種植潮流,同時大方也成為了全國冬蓀的主要產地,被譽為“冬蓀之鄉”。隨著冬蓀產業的日漸發展,“冬蓀”成為近年來食用菌產業研究新熱點。截至2015年,大方縣冬蓀種植面積約2000畝,當地采用的利用天麻廢棄菌材種植冬蓀的栽培方法,實現了天麻產業和冬蓀產業的連接,提高了經濟效益。借助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的機會,組委會特別設置“冬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邀請到國內專家講授冬蓀及竹蓀產業的發展狀況,旨在全國范圍引種推廣。
據悉,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暨中國(大方)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中共大方縣委、大方縣人民政府、易菇網、恒大大方扶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會議在展示天麻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趨勢的基礎上,聚焦產業發展熱點、難點,倡議推進天麻成為新食品原料,交流冬蓀、天麻套種栽培技術,挖掘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會議安排了“大方天麻”區域公用品牌創建與精準扶貧高峰論壇、天麻新食品原料高峰論壇、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冬蓀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招商推介會與新產品新技術推介會、企業及基地參觀考察,舉行了中國天麻產業聯盟會議、貴州省天麻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工作會議、大方天麻冬蓀產業發展推進意見專家會審討論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同期還舉行了大方天麻冬蓀烹飪大賽、大方縣端午節民族民間中醫藥文化交易會、天麻產業博覽會暨大方縣民俗特色產品展、2016首屆全國天麻攝影、書畫、詩歌作品展,來自國內外4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