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天麻種植到了關鍵時期,貴州畢節大方縣的麻農們紛紛奔赴田間地頭,為種植的天麻忙活。
作為藥食兩用的天麻,因其具有治療頭疼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破傷風、癲癇抽搐、高血壓等功效,一直以來被譽為名貴滋補品,深受人們喜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天麻的年消費量已從90年代的1500噸快速發展至今的3500-4000噸,消費量增長了2倍多。與此同時,天麻主產地的生產也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而栽培方式也從有性繁殖發展為無性繁殖,種種因素都讓天麻產量獲得大幅提高。
產業鏈延伸 但也困難重重
如今,我國天麻栽培已逐漸由傳統散戶零星種植走向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種植,天麻產品的生產方式也由過去的簡單清洗、烘干、切片等初級加工方式轉向天麻膠囊、天麻凍干粉、天麻酒、天麻面條等精深加工和產品多樣化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方式以及產業鏈的延伸,都優化了天麻產業結構。
然而,天麻產業發展仍然困難重重。天麻蜜環菌、萌發菌菌種退化、栽培技術創新不足、產品作為藥材在市場銷售時的限制、企業及產品品牌建設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受國內外經濟及政策的影響,天麻產品的銷量也有所下滑。一方面,受國外經濟增長乏力影響,購買力下降,導致天麻產品出口不暢;另一方面,國內深化改革,轉能升級,特別是中央提出國八條,對名貴補品的天麻也有一定的影響。盡管天麻在藥用方面的剛性影響相對較小,但作為食用方面,天麻的彈性很大,無形中銷量下降,而天麻近年的產量增加,這一增一減,導致天麻一定的積壓。
逆勢而上 大方天麻以品牌促發展
面對眼下喜憂參半的環境,素有“天麻之鄉”的大方縣也采取多舉措,迎難而上,探索出“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公司+科研+基地”等運行模式,并加強品牌建設,大力開拓天麻品牌市場。同時,通過建立種植基地,開發系列產品、建立營銷網絡,提高天麻產業的種植、加工、生產和經營水平,延長天麻產業鏈。
在政策和資金的撬動下,大方縣涌現出九龍天麻、烏蒙菌業等龍頭公司和順豐、騰達等10余個規模較大的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讓大方天麻種植不斷走向成熟,而天麻儼然已成為貴州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大方天麻的成功模式,也凸顯了天麻產業的發展活力。為推進天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中共大方縣委、大方縣人民政府、易菇網、恒大大方扶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2016第四屆全國天麻會議暨中國(大方)天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定于6月8-10日于貴州大方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