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第三屆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覽會在金堂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論道食用菌產業發展。在此期間,金堂縣被國際藥用菌協會授予了“中國羊肚菌人工栽培核心主產區”的“國字號”招牌。
小小的食用菌,搭起了國際大舞臺,不僅再次叫響了金堂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金字招牌”,還書寫了金堂和成都農業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升級版本。
盛況空前 菌博會成為行業名片
“這幾年,金堂食用菌的名氣越來越大,金堂食用菌博覽會,也成為了中國食用菌行業值得借鑒和關注的一張名片”,說到對本屆博覽會的印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教授一連給出了幾個“贊”。
李玉教授所言的“行業名片”,從本屆博覽會的嘉賓可見一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中國菌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李玉教授;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張金霞研究員;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研究員;農業部食(藥)用菌品種認定委員會委員、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中心病蟲害防治與質量安全研究室主任、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邊銀丙教授;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甘炳成研究員;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監事長楊勇萍……全國一流食用菌專家在此匯集,圍繞“食用菌栽培模式、科技支撐、產業升級”等方面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和行業發展動態,提出了極具價值的發展建議。同時,日本《特產情報》雜志主編大橋等先生,韓國農科院食用菌課李讃中博士還圍繞國際食用菌產業動向進行了交流探討。
不僅如此。本屆展會以“綠色、融合、共享”為主題,得到了農業部、中國農產品協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食用菌企業和商家前來參展和尋求商業契機。在為期兩天的博覽會中,傳統食用菌轉型升級論壇、袋栽食用菌裝備國際論壇、珍稀食用菌栽培國際論壇、四川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在何方專題論壇、羊肚菌人工馴化及產品開發專題論壇等輪番上演,總投資11.6億元的31個現代農業項目也同時簽約落戶,2000余平方米的80個標準展位引來了全國食用菌產業的知名經營者……在這個平臺上,專家們論道產業方向,生產經營者找到合作商機,金堂食用菌的發展站上了新的臺階。
提檔升級 金堂打造“中國西部菌都”
桂花林下種植羊肚菌,既有生態效益,又實現了林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工廠化栽培杏鮑菇,不僅保證了品質和產量,還將市場做到了全國第一;將食用菌廢渣收集起來循環利用,以前讓農民頭疼的廢料變成了最好的有機肥……這兩天,在金堂縣的田間地頭,前來參觀金堂食用菌發展的專家們來了一撥又一撥。以食用菌產業為代表的金堂現代農業發展新成效,以及其在促農增收上取得的新進展,讓專家們興奮不已。
作為金堂縣響當當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金堂食用菌產業已歷經40余年發展歷史,擁有菇農12萬人,被農業部認定為“中國姬菇之鄉”。近年來,金堂縣更是與時俱進推動食用菌產業標準化、規范化、清潔化、機械化、工廠化、組織化發展,形成了以“金堂姬菇”為主導,姬菇、羊肚菌、鮑魚菇、雞腿菇、靈芝等近20個品種競相發展,集菌種培育、精深加工、菌渣循環利用、內外銷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金堂姬菇入選《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野生羊肚菌人工馴化和商業化栽培示范基地面積名列全國第一,建成省級食用菌產業發展園2個、食用菌批發交易市場2個、食用菌加工企業20余家(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8家)、食用菌主產鄉鎮9個,“全國食用菌優秀基地鄉鎮”2個、全國食用菌先進協會4個。
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金堂縣還在著力促進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2015年,該縣成功創建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立以成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成都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委托)為主,縣農林局、縣環保局為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下一步還將設立食用菌產業發展專項發展資金,以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為主體,以科技創新應用為支撐,以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為紐帶,以產業鏈條延伸為著力點,不斷創新發展機制,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推動精深加工業發展,提升食用菌文化內涵,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到2017年,全縣食用菌年種植規模7億袋,產量50萬噸,產值40億元;全縣新建社會化服務中心5個、民間食用菌研究所2個,實現產量產值、食用菌優新品種等重要指標提升50%,食用菌綜合效益達到全國前列,形成“中國西部菌都”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