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桑枝條“廢物利用”,縣政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技術推廣,全縣已建立一條貫穿食用菌育種、栽培、生產全程,融合科技研發、難點突破、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科技服務團隊。同時,縣農業局則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層次的培訓,對全縣3000余人進行了技術培訓,并建立了一支覆蓋各重點產區的食用菌專管員隊伍。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繼茶葉、蠶桑之后,淳安又一項生態產業、富民產業,食用菌種植品種也從黑木耳、秀珍菇開始,擴展到香菇、小白菇、姬菇、茶樹菇、平菇、金針菇、杏鮑菇、雞腿菇、竹蓀、猴頭菇等多個品種。一個投資900余萬元,占地120畝、年粉碎能力達2萬噸的食用菌產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也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扶持下建了起來,該中心實行統一原材料收集加工、統一制作菌包、統一滅菌接種、統一培養發菌、分戶出菇管理等全程服務,從而進一步提升了農戶對發展食用菌的積極性。
此外,桑枝條變廢為寶,不僅催生了淳安一個新興的農業產業,而且還大大減少了農業廢棄物的面源污染。
“現在我們探索建立融合生產、加工、銷售、展覽、觀光、餐飲等于一體的食用菌發展模式,延長食用菌產業鏈,并有意識地引導農民種植珍稀菌種,供游客采摘、觀賞,接軌千島湖旅游產業,從而進一步做大做強這個新興的農業產業。”淳安縣農業局食用菌技術人員何愛珍介紹說。